华为手机由此深陷无芯可用的困境,很多产品无法正常出货,余承东对于华为手机的市场变局和无法顺利出货等问题,甚至公开发声道歉。
由于我们国家的14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制造目前无法脱离美国技术,去美国化供应链至少在2024年之前,没有太大希望。
中美博弈深层解析
当然,美国拥有竞争优势并保持领先的背后有其复杂的历史动因以及特定的发展规律,如果从产业层面深究会发现,“对产业链的持续控制”是其保持领先的关键法则之一。
在目前的国际电子产业链中,美国依靠它的先发优势,控制了很多核心科技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系统、指令集架构和高端芯片生产设备供应链。
而中国虽然同样拥有庞大的电子产业,但我们占据的节点大多是整机组装、零部件生产、终端品牌等外围节点。
在中美电子产业的博弈关系当中,美国的优势在于它控制的中心节点,垄断性强、技术门槛高,是整个产业的底层支柱。中国一时半会儿做不出相似质量的产品,离开了它整个供应链会陷入休克,而它离开了中国虽然也会休克,但找到替代总会相对容易一些,恢复起来相对快一些。
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的生产制造能力太强,消费市场太大,占据的外围节点太多了,并且逐渐向中心节点进攻,有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势头。
由于操作系统软件复制成本为0,一个操作系统管所有的这个设计再加上围绕操作系统形成了庞大的应用软件生态,导致操作系统绑定了全球数十亿的像我这样又笨又懒又怕麻烦的用户,进而绑定了靠着群用户吃饭的应用软件生产商。
操作系统生态是垄断属性最高的生态。目前流行的PC端操作系统只有Windows和MacOS两家,移动端操作系统则只有安卓和IOS两家,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别的大产业被区区两家头部企业垄断。
同时操作系统又在一定程度上绑定了指令集架构,指令集架构必须跟操作系统协同迭代能够逐步完善,而由于操作系统的厂商可以理解为指令集IP的下游客户,指令集IP的代码是向它们开放的,操作系统可以去主动适配任何它觉得合适的指令集IP。
而操作系统代码对于指令集IP厂商是不开放的,如果没有操作系统的配合,指令集IP只能主动适配开源系统,比如说龙芯只适配Linux而无法适配Windows,这其实就严重阻碍了龙芯的使用场景和迭代升级。
而以指令集IP为核心的芯片设计厂商,又是芯片生产厂商的下游用户。芯片生产厂商必须要靠芯片设计厂商的订单来迭代升级自己的技术。就比如说,华为被制裁后,中芯国际就会很难受。
接力!时代的使命
中国计算机产业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如同很多别的产业一样,民国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是0,前三十年我们的计算机产业发展主要靠国家专项投资,在核心技术指标上是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一代的计算机人经历过那个因为国家技术落后、人民被屠戮、国土被侵占、财产被掠夺的年代,很多人是不计回报,甚至不计个人安危在那儿投入科研的。
(计算机之母 夏培肃)
比如说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是放弃了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优厚的待遇和完善的科研条件回国的,比如说慈云桂教授研发“银河1号”超级计算机的时候,研究团队有个一晚上两毛的加班津贴。因为大家知道研究经费比较紧张,所以当时就没有人去领。
遗憾的是,后来市场化之后,一些继承了前三十年国家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勒紧裤腰带养起来的科研能力企业,没有接住他们的历史使命。
而且客观上来说,我们国家的夯实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规模,也确实不支持我们搞出足以跟美国抗衡的产业生态,这使得我们陷入了替美国打工、被美国卡脖子的局面。
好在进入到新世界之后,中国的计算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我们国家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计算机消费人口,最大的软硬件生产供应链,有了在全球销量排前列的手机品牌和电脑品牌,并且在移动互联网软硬件领域,成长起来了许多头部企业,在下游中心节点的争夺中并不落后。
比如说我们的企业守住了在手机端连接人和商品的节点、连接人和信息的节点、连接人和人的节点。在电脑端连接人和这一切的节点,以及计算机系统当中的云计算这些关键节点。
但是即便如此,上游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中心节点,还是被美国牢牢把持,一台卖5000块的电脑,联想和华硕只能赚上100多块,可是单价1000-2000元的CPU英特尔就可以赚上一半的利润,而边际成本几乎为0的操作系统,微软可以卖到1000多块。
光是2019年,中国的Apple Store上的苹果抽成收入就高达200亿美元,相当于5个富士康或30个立讯精密的利润。
这场战争,势在必行!
为此华为已经进行了多年铺垫,华为手机用户数超过7个亿,它吃透了安卓开源程序包,使得鸿蒙系统早期可以无缝衔接目前的安卓应用生态,创造了对于我们来说尽可能顺滑的迁移环境,它还提前做了方舟编译器,吃透了ARM指令集,确保了它的操作系统未来可以适配任何他想适配的系统架构,包括在PC端支持龙芯架构,或者说华为自己的架构。
除此之外,鸿蒙系统对多屏互动和物联网的适应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一切使得华为在自然垄断的操作系统生态里面多少有点战斗的本钱。
这是一个转瞬即逝的timing,因为随着华为消费电子业务的萎缩,现在每一天过去,市面上流通的华为设备都在减少,现在做不成就永远做不成了!往前50年往后50年,都不会有这么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