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为之路:登顶之后还需清醒
摘要: 华为已发布2014年财报,在运营商业务上首次实现了对爱立信的超越,从而在世界五大通信厂商中拔得头筹。于是,朋友圈里到处转发着华为的PPT,媒体上处处都是溢美致词,甚至还有人拿小米给华为垫背比较。
华为是中国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这个自然不假,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依靠自己的实力打遍天下,在欧美最强悍的通信设备领域实现突破性成长,绝对是给中国老祖宗都增光添彩的壮举。可是,不管是去年的总收入,还是今年的运营商业务,实现了行业内第一,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高处不胜寒的华为需要清醒再清醒。
通信设备领域固然领先,但并非高枕无忧
通信行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不管是通信设备还是终端硬件,企业战略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一家公司的生死,其投入的方向性甚至比研发本身更重要。所以,这些年,我们看多了一招领先就全盘复活的戏剧,也看多了看走眼而倒下的先烈。
通信技术的发展非常快,4G还没站稳,5G就要来了。华为曾经把4G时代作为赶超世界的最佳机会,现在基本实现,而在5G的研发和投入上,华为还需要把握住方向,并争取更多的同盟军,而与中兴的竞争和合作将进入新的阶段。当了老大的华为,是时候改变与国内兄弟的竞争关系了。
华为的高速发展进而登顶设备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主场因素。在2014年,中国移动大跃进一般的建设4G,国外很多运营商也在4G建设上投入很大,华为在其中很多重点市场都取得了业绩突破,但面对动荡的中东局势和复杂的欧洲发展困局,华为的下一步通信设备业务增长也面临压力。当然,国家的一路一带战略对中国设备商的利好也不可忽视,甚至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华为业绩的重要增长点。
终端领域面临冲击,高端路线还需努力
如果我们看一下如今这五大通信设备商,爱立信、诺基亚甚至包括阿尔卡特,都曾经是手机上的巨人,设备与终端齐飞是设备商们的共同选择。可到了现在,至于中国的华为和中兴依然走这条路线,爱立信、诺基亚都已经将手机产业剥离出去。
在2014年,华为终端发货量仅比2013年多出1000余万台,这个数字相比小米等竞争对手在增长量上还存在差距。不过,华为不再追求数量增长的情况下却实现了业务收入30%的增长,可以看出一家设备商为基础的终端厂商对于消费者业务的理解。这个战略从现在看是有效的,但未来将如何面对其他智能终端企业的竞争,还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在智能终端方面,国内的手机厂家越来越多,中兴、联想、小米等都是固有的对手,酷派与360联手打造大神,格力出品遥控器手机,各路英语老师也纷纷出品手机,跨界生产手机已经成为了国内众企业和企业家的共识,整个市场会越来越分化。华为与荣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面临国内市场的大战,如何开拓好海外市场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怎么才能将国内这些灵丹妙药营销良方移至海外市场,是华为管理层面临的最主要课题。显然,印度市场已经成为关键,将决定中国手机厂商的成长空间。
如果说华为在营销上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那就是如今的华为还不够潮,对于互联网营销的使用还有所保留,坚持技术范的华为与坚持营销流的小米代表了两个极端,到底谁能坚持的长久,还有待观察。
企业家理念和互联网思维的融合还要理顺
华为公司已经几十年了,经历了中国通信产业大发展的整个过程,也练就了这家公司沉稳内敛的风格,在技术研发不断投入,在人员管理上独树一帜,这些都是为了成就一家百年老店。在通信设备领域,这无可争议的正确,面对世界各国的运营商和政府监管,这也是最成功的商业模式。
不过,如今华为面对的竞争对手并非只有设备商里的爱立信、诺基亚,而是各种互联网公司和新兴的创业公司。比如,在路由器上,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出品智能路由,让传统设备商很受伤。技术上,传统上更重视硬件研发的设备商们也被逼上了软件为王的道路,不得不为了操作上的一点一滴进行大量的创新,很难说不会影响到核心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华为在过去十年已经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900亿人民币,在2014年竟然占到了销售收入的14.2%,这已经是惊人的数字。应该说,华为目前在通信领域的布局非常全面,产业链很长,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走在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全布局之前,可这种布局也面临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其中的链接和整合,很容易在人各个击破。如何在全布局的情况下也保持住核心竞争力的强势,应该是华为战略中非常关键的取舍。
华为在运营商市场、企业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现在是三条腿走路,已经不能算作是一家纯粹的通信设备商,也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未来也许会有更广泛的产业进入。这样的一家靠技术立足的世界企业显然不能依靠所谓的甚至被异化的互联网思维来作为发展道路,但华为又不得不在各个市场与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对手们战斗,压力可想而知。
华为很成功是无用多说的,但成功的企业能否继续成功却一定是艰辛的,希望华为在未来能有更美好的前程。正如任正非的2015年工作会议上所说的,要接受瓦萨号沉没的教训,赶着牛创业的这些人要面对高铁时代的冲击,成为一家长寿的企业,活到看见长期战略价值的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