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云
在最近一次见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好吧,其实我一共只见过两次)的时候,我问他说,在成为领军者之后,华为现在感觉是如何的。其实,最直接的提问,应该是,“现在的华为,是不是感觉很爽?”但这会显得提问粗鲁,所以最终就变成了“感觉如何”这样比较模糊的提问。
我问的不清楚,胡厚崑回答的也含糊。他说,“我想澄清一下,对于华为来讲,其实我们整个的工作不是围绕变成一个行业领导者进行的,这个是要行业去做判断的。”
在圆桌讨论结束后,胡厚崑走过我身边,又解释了下说,“可能我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华为下一步还是要跟整个产业一起前进,是更为理性的选择。”这说明他此前已经完全了解了我的意图。
成为领军者
无论胡厚崑是否承认,华为在5G时代,已经走在了领军者的角色上,哪怕在现阶段,仍然是和爱立信分享通信行业领导者的荣誉。
在ICT行业而言,当一个企业发展到某个领域最为领先的阶段,也往往意味着最危险的阶段的到来。华为CEO任正非在2014年4月份,和华为上海研究所专家交流的时候,就明确提到了这个观点。他当时称,摩托罗拉在模拟网上的成功,使得这家北美巨头在数字化时代退出了市场,而北电网络在10G光网络上的成功,也使得该公司在40G/100G的转型过程中败北。
如今,摩托罗拉早已被收购、被肢解,北电网络也破产消亡好几年了。但整个通信行业的洗牌似乎仍在继续。让我稍微有些感慨的是,就在胡厚崑接受媒体访谈的时候,如今的华为Fellow级专家、曾经的北电技术大拿朱佩英,就坐在其身侧。
2月份,在西班牙的世界移动世界大会期间,在酒店里无聊的时候,读到朱佩英和童文联合署名的一篇英文文章,《5G:以移动网络平台迎接下一波数字社会浪潮》(5G:Building Mobile Network Platform for the Next Wave of
DigitalSociety)。童文和朱佩英都是华为公司的Fellow,同样也都是华为当年从破产的北电网络挖来的技术牛人。
很直接地说,历经了20年、三代通信标准和技术之后,华为终于走到了整个通信产业大军的前方。简单来说,2G时代,华为的生存方式主要是模仿,3G时代则开始选择(当年选择了WCDMA而国内电信牌照又迟迟不发,也曾让华为倍感艰难,华为的老人们应该是记忆犹新的),到了如今的4G,华为终于开始收获整个通信设备行业最丰厚的利润。
5G是机会吗?
2014年初,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还说,爱立信仍然是行业的老大,并表示华为业务包含了企业网和终端,“不能拿苹果和萝卜来比较”。 2014年财报发布之后,华为终于在运营商业务这个根本上超过爱立信。
问题是,超越了爱立信之后,华为再无追赶的对象,前方已无参照目标,又将如何选择?
对于电信设备商而言,其上升曲线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同样,对于当年的诺基亚、北电、摩托罗拉等公司,其颓败也并非一日之寒;成功来自长久的积累和沉淀,而没落也往往是沉疴旷日的结果。
和3G时代(WCDMA、CDMA 2000、TD-SCDMA),4G时代(FDD和TDD)有所不同,所有的电信设备商们,都无需在不同制式的通信标准上押宝:下一代通信技术,全球只余下一个标准:5G。这对于华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利好——当不再需要做道路选择的时候,所剩下的就看谁跑的更快了。过去的20年里,华为显然已经证明自己更善于奔跑。
因此胡厚崑在面对其他竞争对手提出,短期内可能存在另一条路“Pro5G”时,否定的干脆利落,“4.5G不是Pro5G,现在Pro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概念。我们一定要知道,5G给大家带来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联接数必须要通过技术革命来实现。不可能在没有能力做技术革命的情况下给它冠一个所谓的Pro5G的概念。”胡厚崑说。
在此次圆桌会,乃至上海举办的MWCS演讲过程中,胡厚崑开始代表华为发出明确的呼吁:跨行业合作和推动,以及各国政府对于5G频谱资源的释放呼吁。无论胡厚崑承认与否,这种呼吁,已是华为将自己放到了行业领导者的角色之上。
问题是,即便是华为,对于5G的定义仍然不是非常明确,只是重提了三个关键指标:超过10Gbps的无线高传输峰值,以及1毫秒的时延特征,以及1000亿的联接数量级。但这些指标仍然是预期,无论是正在主导5G研究的欧盟,还是能够对5G标准有最终定义权的ITU,都还不曾有更为明确的描述。
包括华为在内的所有通信行业巨头们,似乎正走在一条老路上:3G发展初期,整个行业都在为3G通信寻找价值依据,到最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杀手级应用”,数据本身便是需求。到4G时代,这一需求并未改变,那么,5G通信的未来,是否真的就是全联接兴盛繁荣的时代?抑或仍然只是纷杂而更广阔的数据传输需求?目前并没有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存在,哪怕是全球移动运营商联盟(NGMN)已经在今年3月份发布了5G需求白皮书,定义了5G的愿景、需求、技术和框架。
跨界竞争很快将到来
随着传统的ICT行业业务边界蔓延,以及互联网公司的扩张,跨界竞争在未来几年中,引发新一轮的市场战争,已经无可避免。
身为通信行业领军者的华为,显然已很快地适应了自身角色的转变。这就是华为的一些VIP客户们,能够接触到华为所演示的MirrorSys的重要原因。在所谓的浸入式体验背后,是高带宽移动通信、网络超低时延、大数据分析、云端计算、8K乃至16K显示技术等高端能力的综合性呈现。
试图发展这些能力的,无一不是整个科技行业的翘楚,华为、爱立信、谷歌、Facebook、苹果、微软等巨头们,纷纷将视线和研发资金,投注于这些前沿性应用领域。而在产业链条上,守住自己的优势环节,而后向对方的优势环节进攻,成为必然的趋势,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达成新的平衡,形成新的市场格局。
电信设备商们试图依托5G移动通信,在未来继续帮助运营商,抵御OTT的进攻,甚至让运营商转变为更好的OTT业务提供者,而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固定网络企业,则试图反其道而行之,攻破运营商的网络优势。2014年,美国所启动的“外联网”(Outernet)项目,乃至谷歌所启动的“气球互联网”项目,都是看上去天方夜谭般的目标的一部分。
当华为和爱立信,在5G上继续竞争的同时(其他电信行业供应商基本上已经丧失的参与的实力和能力),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产业外来颠覆力量,是值得关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