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立刚
我们可以加班,我们可以摆摊,我们可以面对高指标,我们可以承受低工资。我们不能总被抹黑,我们不能做了事还被侮辱,被损害。一个垄断的标签,抹杀不了十几年我们的汗水、泪水。今天我们要为自己讲一讲道理。
整个中国舆论界,对于中国电信业一直在媒体的策动下恶意抹黑,像高晓松这样的名人,一方面极度无知,另一方面为了眼球,也不断一次次给电信业贴上垄断的标签,让一个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行业,一个打破垄断走在全国前列的领域,备受责难。一直处于负面的舆论环境下,让行业发展极度不利。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站出来说说中国电信业是怎么打破垄断的。
垄断的最重要恶果是资源短缺
中国通信业有没有垄断,当然垄断过,在打破电信业垄断之前,这个行业就是一个垄断的体系。邮电部是一个政企不分的机构,它既是政府,也是电信运营商,也是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是销售商。这样的一个机构,完全垄断了所有的电信资源,生产、采购、服务、销售还有管理都是由它来做。这种情况下,加上当时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较慢的背景下,中国电信(微博)资源极度短缺,通信产品不但价格高,价格高你也买不到。大哥大出现,一部手机200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两年工资,关键不是贵,你要买还得找关系。
说到垄断造成的资源短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邮电部办公厅,当时专门有是一个处是负责为领导人安电话的。一个外交部的司长,因为国家重大外事活动,需要保持联系,由外交部发一个公函,到邮电部,请邮电部协助给此人家中安一部电话。邮电部发公函到北京市电信局,北京市发到西城区,再往下发。这个司长终于接到通知,可以在家里等,邮电局人来安装电话。果然邮电局人如约上门,安了电话,然后走了。这司长一打电话,发现这电话不通。他才想起来,自己不懂事,又联系邮电局,请他们再来,第二天,准备了两条烟,师傅上门,一人一条,马上这个电话就通了。
垄断是不是令人痛恨?就是令人痛恨。痛恨垄断的,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总理一样痛恨,还常束手无策,要改革开放,加强深圳的特区建设,一大难题,就是通信,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些地方的特区,外商来了,要谈个事,打个国际长途,要跑几个小时,到别的城市才能要通。这种情况,怎么能让经济发展起来?所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信业面对第一大问题。也是近十几年来,中国通信业改革最最基本的思路。
打破垄断第一波:联通破冰
当时朱镕基总理希望能尽快提升电信建设速度,必须通过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那个时候对邮电部动手,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朱镕基总理的推动下,中国政府最高层希望通过成立新的运营商来形成竞争和冲击。
1994年7月19日,电子部、电力部、铁道部三部发起,以及10个部委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新的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联通是13个部委出资金,国家经贸委的人马为基础,在全国各个部委调集人才组建的一家新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并不受邮电部领导,而是由国家经贸委领导。一开始国务院就对中国联通给予特殊政策和巨大支持。公司成立之初,当时中国所有领导人都为中国联通题词,在态度上表明对中国联通的支持。而当时中国联通要想开展的业务,政府是一路绿灯,在很短时间内,中国联通拥有了所有电信业务的牌照,可以经营所有的电信业务,这是以后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都不具备的。
在评估了形势之后,中国联通深知要在固网上切入,资金要求高,市场压力大,决定把移动通信作为自己的主要市场,很快宣布在中国30个省会城市,建立GSM网络,率先进入2G时代。这完全打乱了邮电部的战略,邮电部在完成第一代移动通信的A网和B网建设后,是要多用几年,让这个网络充分产生经济效益,在适当的时候,才在中国部署cdma网络,但是中国联通要用GSM部署2G网络,邮电部如果等下去,就会大大落后于中国联通,最后邮电部也不得不决定,要在中国50个重点城市,建立GSM网络,这个竞争结果大大加快了中国2G网络建设速度,让中国在移动通信发展上大大提速。这就是打破垄断进行市场竞争给广大用户带来的好处。
为了保证中国联通具有市场竞争力,当时,中国的电信资费是由政府定价的,每次价格调整,都是由邮电部、发改委、物价局等部门联合发文,为了保证中国联通具有竞争力,中国联通的价格可以比邮电部的价格便宜,比如手机当时每分钟通话的定价0.40元,而中国联通的价格就可以是0.35元。因为中国联通的出现,市场上出现了一定的价格竞争,我们可以看到,此后,中国的移动通信建设高速度发展,产品价格也在大幅度下降,下降尤其快的是手机的价格。我记得1995年10月买手机12000元,一个月后这个手机就降价1100元,这个差价在当时差不多是我一个多月的工资。
中国联通是打破电信业垄断,形成市场竞争的第一步,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效果是明显的,中国联通的成立,不是电信业自己在打破垄断,而是政府高层看到行业存在的问题,用中国联通进行了尝试。这个改革,就是政府高层在改革开放中,引进竞争的重要一步。这么些年回头看,这一步非常不易,但是,态度是坚决的,效果是明显的,也确实是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回报。
打破垄断第二波:政企分开
时间到了1998年,中国改革到了破冰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市场检验,改革的理论更加完善。而在这个时候,经过4年市场的竞争,中国联通由于体量小,初始资金量很小,也缺乏技术、管理、运营人才。中国联通的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
这个时候,政府打破垄断的目标,不仅是建立起市场竞争,而是要向垄断的老巢邮电部发起进攻。这就是邮电分营,政企分开。邮政因为它的业务特点与电信业有较大不同,邮政牵涉到国家主权,暂时不放开,它被从电信分开,成立国家邮政总局,管理相关事务。邮电部被撤销,将原电子部和邮电部合并成立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不再是一个政企不分的机构,它只是政府,行使国家对信息产业管理的职能。以往的电信运营职能,也从邮电部剥离出,由新成立的中国电信公司担任。这样信息产业部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机构,可以公平地进行产业管理,保证电信业的健康发展。
政企分开,才是真正让踢球的去踢球,当裁判的去当裁判,而不是球员自己当裁判。这在电信业打破垄断的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这一步为产业打破垄断奠定了基础,远比成立中国联通的尝试重要和彻底。
正是因为政企分开。当时面临了较大困难的中国联通,在管制上,归属了信息产业部主管,作为打破垄断的尖兵,它决不能在发展中倒下,在总理的要求下,信息产业部不但接管了中国联通,同时必须要支持联通发展起来。原邮电部的常务副部长杨贤足被派往中国联通任董事长,一批原邮电部水平高、能力强的干部被派往中国联通。王建宙、石萃明、吕建国等都进入中国联通工作,同时中国电信的大量资产被无偿的调拨给中国联通。
这样电信业的格局,就已经不再是政企不分的一个垄断机构。也不是一家强大的政企不分的机构,面对一个弱小的竞争者。而是基本形成了政府管制,两家运营商竞争,这样一个有管制有竞争的局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于市场管制是拉偏架的,基本管制的态势就是抑制中国电信,支持中国联通,还常常把电信的资产无偿的划给了中国联通,要的是促进联通发展起来,真正对中国电信构成威胁。
当然这还是打破垄断的开始,市场竞争还不够,但是已经形成基本的竞争态势。
打破垄断第三波:中国移动剥离
经过了政企分开,整个电信业的管制框架基本上理顺了,信息产业部作为政府进行管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展开竞争,但是毕竟联通的实力太弱,短时间内要形成竞争,冲击中国电信实力还是远远不够。市场是有竞争了,但是竞争是一强一弱,小老鼠对大象,还不足以对大象形成根本威胁。改革的方向开始指向中国电信本身。
削弱中国电信,形成更多的竞争主体,这成为当时主流的声音。把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中国移动,使中国电信失去新领域的发展机会。虽然当时人们并没有看到移动发展机会,大量的电信员工并不愿意离开中国电信,但是打破垄断的决心,让改革铁腕之下被执行。当时被分到移动去,对一些电信人来说,这是一场噩梦,曾有一个政策,一个家庭,如果都在电信工作,必须有一个人要去移动。有多少人听到被分到了移动,失声痛哭。我非常清楚记得,我春节回家,母亲忧心忡忡地告诉我,她们这个部门被完全分到移动去了。觉得不得了,以后很难有好日子过了。
虽然后来移动的发展出人预料,分到移动不是灾难,但是当时面对要打破垄断,要进行改革,一方面基层员工是很难接受的,电信行业的领导也多有抵触,作为一个国企员工,他们虽然是议论,是痛哭,到了移动也想找关系回电信。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们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国家打破垄断,进行改革的要求。而且是用努力工作,要新的企业促进发展,保障国家改革目标的实现。
这个时候,中国电信业的格局,从一个垄断政企不分的机构,成为政府管制,三家运营商进行竞争的市场格局,虽然整体格局还是中国电信大,其它两家小,但是运营主体更多,市场竞争的态势更加明显。
打破垄断第四波:新兴运营商烽起
在经历上政企分开,移动剥离之后,电信业存在较大的市场机会,也应该引入更多的竞争主体,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一时间,多个机构希望能够切入电信市场。加入到中国电信运营探索过程中,一些有背景与实力的机构首先开展了最初的探索。
首先加入电信运营市场的是吉通,原来国家三金工程留下的班底,在全国积累了一些网点,也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实力。
2000年左右成立的中国卫通也入竞争行列。
一个更新的生力军是中国网通,也是我们俗称的小网通,在中科院、上海市政府等机构的参与下,把宽带建设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从海外聘请了大量人才,希望能够建设在技术上更为先进的宽带网络。小网通不但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政府背景,同时也是要抢占一个全新的技术制高点,理念很新,声势很大,非常有冲击力,应该说,在这些进入电信市场的企业中,小网通是最有特点,也是最有实力,同时在技术上有一定制高点的企业。
还有中国铁通的成立,众多专网企业开始希望在电信市场获得机会。除了铁路,交通、能源、石油、教育、公安、广电等众多的专业通信网络,都是拥有一定的通信资源,这些资源能不能进入公共同电信市场展开竞争,中国铁通做了最先的尝试,拿到了公共网络的牌照,铁通本来就有一定的通信资源,把这些资源开放出来,为社会服务。一时间,铁通成为专网的一面旗帜,也有多家专网希望追赶中国铁通,也去申请电信运营牌照,加入到电信市场里。这个阶段,出现了中国电信运营商烽起的局面,如果这些企业运营商的好,电信市场出现几家甚至十几家运营商并不是问题,而这个时候政府的态度也是比较开放的。
经过新兴运营商烽起,中国电信市场在信息产业部的管制下,已经拥有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吉通、中国卫通数家电信运营商,基本形成一个竞争态势。在这种格局下,几大运营商马上进入全面竞争状态,采用各种手段压制对方,以取得市场主导地位。竞争手段也是多方面,互联互通,市场宣传,价格竞争也是重要竞争手段。2000年之后,中国电信服务的价格一直不断下降,从原来的统一定价,到价格被逐渐打破,各种套餐出现,在广东首先爆发了价格大战与宣传大战,初装费被取消,入网费被取消。这些年过去,平均资费逐年下降。
残酷的市场竞争之后,打破垄断和市场竞争显露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少实力的小运营商,其实根本无法在市场中生存,最后这些企业也无法真正形成冲击力,对促进市场发展有正面意义。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小企业被挤垮。
电信改革的调整:拆分中国电信
经过几年的激烈市场竞争,很快几家电信运营商开始支撑不下去了,首先是中国网通面临巨大亏损,如果继续下去,几百亿的亏损,各个股东单位无力支撑,如果破产,不但是打破垄断的电信改革是巨大冲击,同时大量的国有资产也会打了水漂。
这个过程中,中国电信的实力还是过于强大,几家企业难以与之形成较为平等的市场竞争态势,一方面是为了拯救网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再次促进市场的相对均衡,拆分中国电信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一轮的电信改革,是把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由原中国电信南方21个省来构成。在北方成立中国网通公司,由原中国电信北方十省和原中国网通构成,原中国网通被完全并入中国网通公司。
这一轮改革应该是电信业打破垄断的数轮改革之后的一次调整,本身不是更往前推进。同时这一轮改革也说明一个问题,电信市场并不是数量多就有价值,事实上,在一个越来越成熟的电信市场,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一个体量过小的运营商,实质上很难生存,也不用说真能形成什么竞争力了。小网通这样的运营商,最后都无法生存,什么运营商能有较大的生存机会?
这个过程中,铁通也面临了巨大的困难,数万名铁通员工悔不当初。铁通的经营非常艰难,资金、人才、技术、资源都是问题。最后,铁通的创始人彭朋也被突然解职,在失落中不久去世。有了小网通和铁通的例子,可以说所有那些原来打算进入电信行业的专网,都放弃了进入电信运营市场的打算,老老实实守自己的地盘算了。
这一轮改革调整,其实也给什么国外运营商和民营资本一个范例,要想进电信市场竞争,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巨大的资金,很难有什么机会。这个全程全网的领域,在已经形成了几大运营商竞争的情况下,必须要凭规模,拼资金实力。中国本土运营商不是没有竞争力,而是竞争力异常强大。这也是在WTO之后,没有一定国外运营商敢于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