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ter
自雷军借MIUI向手机市场投石问路之后,互联网手机逐渐成为国内IT界的绝对主角。从疯抢到风靡再到疯狂,互联网手机品牌越来越多,却又相继曝出了产品和模式上的种种弊病。一方面在营销上噱头不断,一方面在销量压力下被迫出海,此时的互联网手机活像一出唐吉坷德式的戏剧。
道琼斯的报道指出,小米第三季度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为1850万台,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与此同时,Canalys称在第三季度中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81%。当然,根据小米一个季度的销量成绩难以妄下结论,但从目前互联网手机的现状来看,下坡路似乎难以避免。
商业模式和积木式创新的乏力
10月22号《华尔街日报》刊文把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的增长归因于商业模式创新,比如说小米、一加等几乎零库存的运营模式。互联网模式出现的确帮助小米、荣耀等互联网品牌极大地缩减了生产成本,在创立之初销量也呈现了指数倍增长。可如今国内的主流互联网手机品牌在20个左右,当一块蛋糕被三五家企业瓜分的时候,没有人怀疑互联网模式的可持续性,而当无数双凶狠的眼睛瞄向这个市场时,互联网手机已从蓝海杀成了血海。
国内几乎所有IT企业的崛起都离不开商业模式的创新,百度、阿里如此,华为、联想也是如此,而当商业模式创新乏力的时候,这些IT巨头们给出的答案是选择技术创新,而多数互联网手机厂商们却选择了积木式创新。
尽管很多人指责国产手机醉心于硬件堆砌,这些厂商在发布会上却频频亮相“黑科技”以博取喝彩。举个例子来说,在iPhone 5s上市后,魅族顺势推出了自家带指纹识别的新机,而究其指纹识别技术却出自一家名为“汇顶科技”的公司之手。与之不同的是,2012年苹果就收购了指纹认证传感器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AuthenTec,并先后申请了“使用单晶基底的薄膜的带传感器电路的指纹生物传感器及相关方法”专利,买断传感器的供应商,以确保iPhone的技术优势。积木式创新本身就很难形成技术壁垒,结果就是国内手机市场出现了很多追逐卖点的“快消品”。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很多互联网手机俨然成了有品牌的山寨产品。
从目前来看,商业模式和积木式创新已经难推动互联网手机的前进,互联网手机厂商必将再次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是在互联网营销上一条道走到黑还是回归品质和创新。
互联网模式寒冬临近,转型是必然
其实,十月份手机发布会的云集足见手机市场的投机心态,毕竟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是不可多得的铺量良机。但从近期手机行业的现状来看,借势营销已很难再有所作为,笨鸟精神似乎是必然选择,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手机市场寒冬临近。有关国产手机市场洗牌的消息层出不穷,之前就有媒体报道2014年有130多个手机品牌无奈退市,不久前大可乐手机的破产再次敲响了警钟,当年背靠互联网思维粉墨登场的青橙、100+、小辣椒、原点手机等,如今早已没有了声音。没有人知道下一个倒下的品牌是谁,但大可乐死于融资困难的事实却让不少企业殚精竭虑,加快生态布局以求获得资本青睐便成了某些互联网品牌的出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手机制造企业的接连倒闭,也反衬了手机市场的糟糕场面。
二、线上渠道被摊薄。正如前文所讲,目前的主流互联网手机品牌已经增加到了20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手机品牌都主动或被动的开始挖掘线下渠道。媒体上经常传出手机厂商和迪信通、苏宁、国内等签署销售协议的消息,还有一些手机品牌默许线下渠道加价出售。当互联网手机品牌的整体趋势从线上向线下发展的时候,不得不面临和华为、三星、联想等线下渠道优势明显的品牌竞争,事实证明在线下市场用户更看重产品的品控和实际体验,而非价格为王。
三、互联网模式技穷。互联网模式的核心是互联网营销,在电商渠道成为公共高速公路的情况下,手机厂商之间比拼的还是营销。而与之同时,传统手机品牌已经适应互联网的营销手段,对互联网营销赖以生存的手机品牌来讲,要么进行新一轮的模式创新要么坐等失去原有优势。于是乎,生态、情怀、众筹等一系列新玩法被炮制出来,依然未能挽回互联网手机品牌销量下滑的趋势。
华为和小米在第三季度的市场表现,已经证明了专注品质和创新才是不二法门。同时对于互联网手机来讲,是选择继续等待风口还是学习笨鸟精神自己去创造风口,两种不同的选择也预示着不一样的未来。
(本文作者:Alter,;微信公众号:sp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