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如果忽视它的时间窗口,很难看到背后的真实逻辑。
譬如3天前华为与爱立信续签专利交叉协议一事。但媒体解释跟华为官方一样,即“创新与知识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为使用他人知识产权支付合理的补偿对于促进技术窻、对技术进行共享与标准化、驱动和加速产业进步至关重要”。
这有点正儿八经。很明显,表态没有体现双方背后的合作与博弈的深意。事实上,由于爱立信手机终端业务已持续萎缩多年,所谓“交叉专利授权”,更多还是华为为终端业务付出巨额专利费用。
一个未经确认的说法是,
爱立信专利费标准约为签署方销售额的1%,一般授权协议周期4到7年,若按5年签,2015年华为终端营收约200亿美元,需付专利费10亿美元。如按任正非未来5年终端营收要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算,华为届时可能要付50亿美元。综合折算,华为或须掏出30亿美元。
相信数据最终会有出入。但这并非我要分析的重点。我的问题是,华为为何此刻公布这一消息;为什么甘心掏这么大腰包;协议签署背后,两大巨头隐含什么博弈内容,涉及什么格局转换;它对整个产业尤其中国本地同业有哪些启示与影响等。
一个微妙的时间点
必须结合时间来说。这是2016年初,华为终端刚经历了一个狂飙突进的2015年,终端全年出货突破1亿部,刚为此做了一番庆典;刚刚结束的美国CES上,华为终端发出了声音;不久,华为每年都要发声的巴展,又要揭幕了,少不了华为终端的声音。
而1月13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集团市场工作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对三大业务部门都提出了全球化目标。尤其强调,华为终端业务“要敢于在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同时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过中高端带动中低端的销售”。
相信你能感受到这家巨头身上的某种紧迫性。那就是,华为集团正处于一轮关键的全球化周期,事关它在未来5到10年的战略布局。与爱立信的专利交叉授权协议,应该是华为2016年及之后多年全球化战略在技术层面的率先反映,当然更多涉及它的终端业务。
要体会任正非话里有话:终端5年超越1000亿美元,对华为终端来说,可能不是神话,因为,除了手机,华为终端一定会进行水平布局,涉入更多产品线。但是,这一句不能忽视,“同时立足打造中高端品牌,通过中高端带动中低端的销售”。它意味着,华为终端品牌需要进一步提升,必须进入全球中高端之列。
这目标里,隐含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病,也是一大障碍。那就是,在经过多年奋斗、成为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企业后,华为在美国市场仍没有真正的参与感。
我的观点是:未来5年,华为集团将经历一波更具影响力的全球化进程,如果不能突破美国市场,并在美国、欧洲、日本,当然也包括中国这种消费强劲的市场区域树立起更高的品牌,就算终端业务完成销售目标,华为依然难以称得上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
而突破的关键力量,短期应该来自华为终端。相比侧重基础设施、“水电煤”、管道价值的运营商业务,侧重消费类的华为终端,更容易消除美国政府意识形态的审视,不那么敏感。
要突破美国市场,覆盖全球,真正跳向全球中高端品牌竞争之列,必须先扫除技术壁垒。与爱立信的专利交叉授权协议,就是华为将最大市场风险——专利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的关键策略。
去年11月30日,也即华为终端发布Mate8后的次日,我写过《Mate8背后:华为的野心、边界及瓶颈》一文。其中提到,由于华为集团不断驱动上游谷歌、ARM创新,终端业务出货迅猛,可能引发手机价值链玩家警惕,“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未来一到两年,华为或将遭遇三星、高通、苹果或者斜刺里的专利战。华为专利储备深厚,但主要是围绕通讯设备、芯片领域部分,在软件、手机终端上并没有拉开差距”。
必须承认,我忽视了更多斜刺力量。在通信终端产业链上游,除了谷歌、ARM、高通、苹果、三星外,还有爱立信、微软、英特尔、联发科等许多核心玩家,甚至富士康这类代工企业也有相当的话语权。
为什么非是瑞典爱立信?
这里你可能会问,爱立信到底有什么能量,让华为必须牵手?而且,即便华为中短期有突破美国等关键市场的强烈诉求,跟一个瑞典企业有什么关系?
这家企业的历史足证它的技术积淀。瑞典爱立信成立于1876年,次年就掌握了电话机制造技术,1878年11月推出了自己的品牌。100多年后,当数字时代开启后,它很快成为2G/GSM、2.5G/GPRS领域的龙头,业务覆盖了网络设备、专业服务、技术授权、移动终端等,是名符其实的全球通信业巨头,它左右着2G、3G、4G多世代的许多关键技术,涉及设备与终端等许多链条。其中,3G WCDMA市场份额全球第一,4G时代,它的LTE专利地位也执牛耳。事实上,LTE就是爱立信最先提出的4G标准,并为国际标准组织3GPP最早确认。2009年以来,它就在全球部署100多张4G LTE网络。
当然,爱立信自身的手机业务,在度过多年辉煌后,2012年为索尼盘下,爱立信退出手机业,专注于网络设备、专业服务,但它在终端领域的技术专利依然十分强悍。在整合下原北电核心技术后,截至目前,它在全球共申请35000多项专利,尤其在美、欧有强大的雷区。
体会一下爱立信CEO卫翰思4年前的话:“到201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消费电子设备都将或多或少地实现无线接入功能。届时,任何希望进入这一市场的公司或生产商都需要首先和爱立信达成合作协议。”
再看一个细节:截至目前,在终端领域,绝大部分领先过的以及正在领先的手机巨头,都挨过它的技术“板子”:从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到苹果。而中国的中兴通讯与小米,也被它告上过法庭。事实上,几年前,爱立信与其他海外巨头还曾针对中国手机阵营发出过整体威慑。这一过程中,爱立信的技术获得了大量的授权机会。
一个必须提及的布局是,早在2001年,爱立信便成立了爱立信移动平台公司,向全球设备生产商提供2.5G和3G技术授权,这就是后来爱立信技术授权平台。2011年,这家巨头的技术专利业务,就已经开始成为整个公司的赚钱机器。
这就是爱立信的地位。华为当然绕不过。华为网通设备有强大实力,在3G、4G、5G三个世代也有相当多的专利,但因过去定位于B2B业务,专利更多集中在网络设备领域。华为手机处理器、操作系统等核心环节都已自主,但从2G到4G的终端,全球标准林立,专利更是分散,华为仅靠自主创新不可能消除更多风险。
如果将美国市场与全球化目标、未来5年的品牌战略乃至未来10年甚至更远的战略愿景综合考量,华为为此大掏30亿美元的腰包,也是合算的。
华为的隐忍与野心:资本换技术、信任及节奏
巨资获得爱立信专利使用权,华为当然可以消除技术风险。但我觉得,这一动作有更多深意。
说到进军美国,其实华为终端已经开始了。这块业务虽然不像运营商业务那么敏感,但是老美的意识形态思维肯定不可能完全消除,它本来就更像是借政治口实阻击华为落地。
尽管华为有委屈,但为了进入这一关键市场,你还得隐忍,持续表露自身的透明感,以换取信任。与爱立信签署如此长周期、涉及巨资的专利协议,对于华为的形象塑造来说,也是非常有利了,它说明,中国这家巨头遵循的是国际规范,为进入市场,它甘心为全球创新、为知识产权买单,而不是偷玩什么手段。我相信,这种动作会在产业界、区域国家政府尤其美国、印度等许多国家政府那里,留下深刻印象,持续建立信任。
我相信着这里面有华为中短期的全球市场公关用意,十分迫切。但若从长期战略看,另一重博弈可能更具雄心。那就是,华为与爱立信这类巨头的博弈,将随着这一次的专利交叉授权,发生微妙的变化:GSM(2G)、UMTS(3G)及LTE(4G)蜂窝标准上,华为巨额买单,是为为它的5G时代扫除关键路障,为争夺下一世代的市场地位甘心隐忍。
这一重用意绝非我的猜测。这本来就是华为未来5到10年的愿景之一。
前年,我写过,2G时代,中国没有什么标准话语权;3G时代,中国主导的TD-LTE空有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抬头,市场上仍是个看客,WCDMA标准应用最广泛。底层专利由爱立信、诺西、阿朗等占据大部分,华为、高通在各自细分领域也有不少。
这种格局左右着中国通信业下游竞争力。苹果、三星、HTC的专利博弈,以及背后爱立信、高通、谷歌、微软们的博弈,当然也包括全球通讯业、无线芯片领域的整合案,都让人看到了专利博弈的残酷。
为实现超越,华为早在2002年就开始研发4G。2004年底开始4G LTE标准化工作。当时华为联合的对象就是爱立信、高通,它们在3GPP里列了4G项目。之后开始华为开始出产品, 2008年底,第一款商用产品就出来了。那时,中国大陆3G才真正开放。2009年,华为在挪威奥斯陆部署了全球第一个LTE商用网络,跟北欧运营商TeliaSonera一起共建。
之后5年,华为在FDD-LTE、TDD-LTE领域的累积越来越深。这一周期,爱立信、思科整体疲惫,华为一跃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通信业巨头。
但是,3G时代,国际标准多,壁垒森严,4G时代虽有一定融合,但整体技术分布仍十分分散,雷区多多,华为要想越过海外巨头的封锁,也很难。它在持续布局3G、4G的周期里,一直寻求能在5G时代实现超越。
事实上,早在2009年华为首个4G商用网络落地奥斯陆后,华为就开始酝酿下一代产品,当时公司研究部成立一个团队,专门研究5G技术,很快又了一些初步成果开始.2013年,华为CEO在伦敦全球MBB论坛上,正式发布过这一消息。
不同于2G到4G时代全球标准并行,5G时代,由于实体经济与ICT工业大规模融合,它对于通讯领域乃至更广的ICT领域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技术标准、方案的融合上。物联网概念下的人人链接、人物链接、物物链接的要求,使得未来的5G标准,必须适应全球化市场的要求。否则,根本无法真正实现连接,不可能推动应用层面出现产业规模。
就是说,为5年后计,华为必须加快战略转型。而这5年,也是它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终端等领域,它必须还得暂时适应爱立信、诺西等海外巨头们的游戏规则。
前年,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CMO杨超斌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于既得利益者来讲,要打破现有的格局是很痛苦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个ICT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一家公司,如果不去接受这个变化,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这句里面,我体会到既有一种挑战的斗志,也有一种自我警醒。挑战在于,华为不能一直在海外巨头的游戏规则里生活,它必须寻求超越;警醒在于,华为自身也需要更多适应。在当时杨超斌的PPT里,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5G时代,华为将建立全球统一的标准,公司扮演的角色是:核心标准、技术创新。
与爱立信之间当然还会有持续多年的博弈。爱立信也在不断悬挂着它的5G梦想,试图未来继续执掌行业。而它在放弃手机终端业务后,至今没有放弃2G、3G、4G三个世代的终端底层专利,甚至还不惜成本与臭名昭著的专利流氓Unwired Planet交易的原因,在我看来,更像是为它的5G时代创造缓冲。
为防止过往许多专利成为沉淀成本,我的预判是,未来5年,爱立信的授权策略可能会更激进。
如此,就能理解华为为何甘心用如此巨大的成本,签署专利交叉授权协议了。我能体会到一家持续崛起中的中国企业身上的那种忍耐力。当然,这于华为来说,确实也是必需。华为终端虽然目前谈不上属于华为核心定位,但却是化解管道化压力,构建云计算时代“端到端”服务体系的关键。而且,既然任正非已喊出1000亿美元的营收要求,华为终端也必须消除各种不确定性,冲刺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