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双截棍”戏法自成一套,玩的人忙得不亦乐乎,真的假的旋搅在一起,精品与糟粕相伴相生;而看的人觉得眼花缭乱,很难分清棍的两头哪头是好,要想一棍子全打死,又恐怕错失了其中的精彩……这让人又爱又恨的“山寨”,将是一个永远不绝于耳的话题。
黄启兵
“山寨现象”如今可谓愈演愈烈,从山寨手机到山寨周杰伦,再到山寨春晚,实物产品和精神娱乐似乎什么都可以山寨。而对于这些“山寨现象”,人们似乎一直有一种难以化解的爱恨交织,既为其非凡的创意叫好,又为其杂乱无章而头疼。这也正是为何倪萍等政协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严打山寨”提案之后,引起巨大纷争的原因之一。
其实,山寨之所以成其为“山寨”,是因其实质与表象都游离于主流价值观之外,虽不能算是“落草为寇”,至少也是一种非主流的产物。无论是何种原因形成的“山寨”,归根结底是社会需求的表现之一。
“山寨现象”并非今日才有
追而溯源,“山寨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如今我们听得最多的词是“山寨机”,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很多电子产品生产厂家,就可以称为是最早的“山寨厂家”,小作坊式的运作,没有响亮的品牌,但却偏安于市场一隅,过着自得其乐的小日子。这跟今天的“山寨工厂”大同小异。之后,随着行业集约程度的提高,大品牌强势而起,导致很多小厂“沦为山寨”。时至今日,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小家电、手机等行业,仍然有相当大数量的“山寨厂家”,而在技术门槛较高的家电行业,山寨厂的比例则要少很多。
基于此特点,很多家电、手机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在他们的博客中都提到了一个观点:“山寨机”只是制造业在发展初期出现的产物,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大特点,带有暂时性的色彩。一旦生存的土壤消失,各种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山寨现象”也很快会销声匿迹。很明显,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家喻户晓的“山寨手机”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都大幅度萎缩,难得安生的很多山寨手机厂家开始转向利润更高的“山寨笔记本”。同样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年春节期间被热炒的“山寨春晚”最后以不了了之而草草收场,因为无人操盘、无人喝彩,大失开始时轰轰烈烈的劲头;山寨周杰伦和山寨刘翔如昙花一现,最终也是在人们的一笑了之中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注定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山寨现象”从特定的社会需求中产生,也将在特定的社会需求中消逝,注定走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并不是所有的“山寨”都会殊途同归的。去年,在央视曝光过深圳的“山寨机”之后,曾经掀起过清理“山寨机”的高潮,也让很多山寨厂成功“招安”。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至今日,谁又敢说“山寨机”完全绝迹了呢?谁又敢保证,山寨周杰伦不会再度出现呢?
这条不同寻常的路,从另一个层面看,也始终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既然是非主流的产物,也就没有品牌,没法走正道,混淆了真实与非真实、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界线,在很多场合扮演的是“绿叶”的角色;而更有甚者,成为“假冒伪劣”的代言人,不少山寨还侵犯了知识产权,这些正是倪萍们所提出的要“严打”的对象。
所以,山寨玩的是“双截棍”的游戏。一头在大量制造着山寨产品,很多经典的创意比国际大品牌或者“大腕”都做得出色,甚至能让人拍案叫绝,由此还萌生了一股非主流的,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革命精神的草根阶层“山寨文化”;而另一头,山寨又在逃脱着社会的监管,乃至造成社会隐患等等。这“双截棍”戏法自成一套,玩的人忙得不亦乐乎,真的假的旋搅在一起,精品与糟粕相伴相生;而看的人觉得眼花缭乱,很难分清棍的两头哪头是好,要想一棍子全打死,又恐怕错失了其中的精彩……这让人又爱又恨的“山寨”,将是一个永远不绝于耳的话题。
- ←←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 版权申明:部分文章转载或来源于投稿,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上篇文章:图文:江苏银河电子总经理助理陈兵发言
- 下篇文章:图文:鼎视数字电视传媒总经理蔡恒平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