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因为涉及利益众多,一直是各种类型骗子觊觎的“唐僧肉”。而在近期,又一种新型的电话诈骗黑手开始伸向投资者:各地警方近期连续发现冒充证监会推荐炒股代理机构、冒充证券监管人员以查办案件名义索要钱财等电话诈骗案件。臭名昭著的电话诈骗黑网开始撒进股市,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投资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警惕。
对于这种诈骗案件的出现,笔者以为,唯有从防止客户信息资料外泄、通信监管部门对技术漏洞和非法行为进行严控、投资者个人保持高度警惕等三方面入手,才可能对这种隐蔽性和欺骗性极大的诈骗犯罪进行斩草除根式的打击。
犯罪分子对被诈骗对象的资料了解越深,诈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对被诈骗对象的了解会使被诈骗对象的警惕防线放松,这其中,被诈骗对象的信息资料来源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众所周知,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是个“老大难”问题,在2009年的央视3·15晚会上,贩卖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地下产业”的问题就曾引起全社会上下的高度重视:在一些信息贩卖交易的网站,全国各地的车主信息、各大银行用户数据,甚至股民信息等等,不仅“品种齐全”,而且价格低廉,100元就能买到1000条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这些信息的来源是哪里,有效防止客户资料被内部人员泄露出去应是相关单位的基本义务。
如今电话诈骗犯罪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是,犯罪分子会利用网络电话等平台的漏洞,用某些具有修改来电号码功能的软件来增强诈骗行为的可信度。
在众多电话诈骗案中,修号软件导致受害者看见来电是自己熟悉的号码进而深信不疑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一些冒充监管和执法部门的案件中,如果受害人事后查询打来的电话号码和相关机关对外公布的公开电话是同一个,是否会放松警惕?就是这样一个细节性漏洞,危害性之大可想而知。可见,通信监管部门对于这种漏洞和非法行为的严控,应该成为打击电话诈骗犯罪里的一个关键责任领域。
电话诈骗的隐蔽特性,决定了防骗是最能减少损失的良药。因为现在电话诈骗团伙的分工明确,事先设定的诈骗程序和套路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针对人性心理弱点等趋势异常突出。打电话的、二次冒充国家相关机关人员和银行等机构人员打电话或者接听电话的、诈骗后通过提款机验证取款的都不是同一人,且为逃避侦查和追究,其中一些环节的人员还专门在东南亚、中国台湾地区等地租用房屋和服务器“办公”。所以,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是抵御一切诈骗诱惑的根本。
当电话诈骗的黑网开始撒进股市“浑水摸鱼”之时,各方联动,对其坚决斩断,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迫切之举。(蒋悦音)
- ←←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 版权申明:部分文章转载或来源于投稿,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上篇文章:随e行G3上网卡网上开售
- 下篇文章:通信电子业小幅回暖有望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