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虚假信息诈骗案层出不穷,并多以中老年人为行骗对象,由此带来的社会危害仅靠公安机关一方严打难以根除,全民构建信息消费“防火墙”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陈丽容
“骗子第一次让他转账,老人言听计从;第二次,老人没有发现异样;直到第16次,老人依然没有警觉。164万元,这可能是老人一辈子的积蓄。接连被骗4天后,这笔巨款终于全部落入骗子的囊中。”这是《厦门日报》日前的一则报道,“这样的案件让我们感到十分痛心!”厦门思明警方表示。
据了解,这类案件的受害者以老年人居多,给其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如何加大力度宣传保护老年人财产安全,并打击这类虚假信息诈骗已迫在眉睫。
诈骗团伙紧盯中老年人
74岁的厦门人张老先生(化名)有大学文化程度,却仍然着了骗子的道。今年3月7日14时许,老人在家中接到一通电话。一名女子自称是电信工作人员,告诉老人说,他的身份资料可能被人冒用了,安装了一部电话,已经欠费3650元。听出老人有些惊慌,女子“好心”地主动提出,帮助老人把电话直接转到福建省公安厅报案。
“省公安厅”的“民警”接了电话,很快告诉老人,他的身份资料还被拿去盗办了一张银行卡,上面资金出入很大,“可能涉及洗钱、贩毒等犯罪行为”。就在老人心乱如麻之际,骗子煽风点火仅用4天时间就将164万巨款轻松卷走。
生活中此类案件非常多,而且以中老年人上当受骗居多。据前不久广州珠海联手侦破的一起特大电话诈骗统计,受害人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占了81%。“这些人一般手上都有一笔积蓄白天子女不在身边犯罪分子利用朝九晚五的时间段打电话受害人就容易上当受骗。”一专家说。
深圳市消委会熊先生分析认为,一个原因是老年人的见识有限,辨别真伪的能力尚缺乏,一旦接到诈骗短信就紧张万分,甚至惊慌失措、方寸大乱,最终稀里糊涂被不法分子利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老年人有贪小便宜意识,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得到钱财。其实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法分子往往就是利用了市民的这种心理设置骗局,并且屡屡得手。
骗子伎俩“万变不离其宗”
据相关部门介绍,目前虚假信息诈骗案件从诈骗渠道上共分三大类,分别是短信、电话诈骗,网络诈骗和信用卡诈骗。从诈骗内容上划分,具体有以下15种类型。
短信诈骗:购物信息诈骗,贷款信息诈骗,中奖信息诈骗,六合彩信息诈骗,炒股信息诈骗,固话欠费信息诈骗,银行卡消费信息诈骗,假冒亲友诈骗,退税诈骗,婚姻信息诈骗,银行转账短信息诈骗,手机充值诈骗,发布销售黑车、毒品、枪支、假发票、监听手机软件、复制SIM卡软件等信息实施诈骗。
网络诈骗:通过网络发布虚假商品信息诱使事主汇款实施诈骗。
信用卡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无线针孔摄像头及读卡器,窃取在ATM自助取款机正常操作的信用卡密码并克隆、伪造有效信用卡,进而盗走事主账户上的资金。
从这15种类型演变出来的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并且方法各异,但“万骗不离其宗”。实际上,老年朋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相信骗子的伎俩很难得逞: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不轻信找上门来的不明信息;不随意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警惕“巧合”;不封建、不迷信,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戒除贪小便宜的心理。
呼吁全社会共筑“防火墙”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对人民财产安全,特别是对老年人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据了解,为严厉打击当前日益突出的电信诈骗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公安部日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现在开始至10月,开展为期4个月的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
对此,专家表示,打击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实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绝非一次运动、一两个月的时间即能打绝打死。因此,社会各界必须借“打击治理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这一良好的开端,齐心协力、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地遏制虚假诈骗。
也就是说,仅靠公安机关并不能彻底防治这类虚假信息诈骗。现实生活中的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服务性组织,甚至个人也需加入其中。尤其是街道、小区等基层单位,要向老年人、农民工等容易受骗的重点群体进行宣传教育,揭露电信诈骗手法和犯罪伎俩。个人消费者在收到疑似诈骗或非法短信、彩信等信息时,应向运营商短信举报中心或公安机关反馈,为全民构建信息消费“防火墙”。
- ←←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 版权申明:部分文章转载或来源于投稿,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上篇文章:广州3G用户投诉集中爆发
- 下篇文章:手机支付成3G应用热点:天翼以融合业务方便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