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任正非一声“迷茫”惊到了大家,几乎让所有人一时困惑和迷茫。而且列举出三大迷茫,毫不矫情:“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迷茫,这是如日中天的华为的第一真实感!渐入巅峰,中国高科技奇迹,被群起追捧,但是华为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长远的战略问题。收入利润步入增长快车道,日子过得流油,但是华为至今缺乏汇聚和掌控全球十亿级用户的平台级的杀手级产品技术。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保证华为十年后依然在高科技第一阵营。而且越大越危险。这是再大的研发投入,再超级的体量与规模,所无法抵御的。任正非的忧患不是谦虚,而是真切而客观的。能不再迷茫,互联网时代大变革面前,这样的公司很少。小米、联想迷茫中,华为也迷茫。”
任正非“迷茫”的四层用意
的确,迷茫是互联网浪潮下全球性的集体“症状”。但是,任正非站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样的殿堂上,出人意料地说起迷茫,当然大有名堂。我们应该深入琢磨一下里面的门道。任正非这样一位中国高科技无与伦比的智者,为什么在华为热捧一片的时候,在最高领导人面前,说出如此不合时宜的话来?其中的玄机究竟是什么?高手出招,往往一招胜十招。任正非的“迷茫说”,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用意,我个人认为,起码有这样四层用意:
第一,最浅层次的,以“迷茫”一词横扫所有对华为盲目的热捧。
在华为成立30年之际,华为突然成了网红,微信群刷屏经久不衰。这是任正非非凡战略的结果,也是华为人坚定奋斗的结果。但是,热捧过度,就明显变了味道。人们批评小米的时候,用华为作为参照;批评联想的时候,也是那华为作为镜子;甚至连对不尽争气的BAT,也拿华为做武器。有些比较还有点道理,而有些比较则完全离谱。不管如何,联想也好,小米也好,BAT也好,都是中国各个领域最优秀的领军企业,拿华为作为武器进行简单粗暴的踩踏,既不符合华为的价值观,也明显缺乏起码的合理性。显然,这样的捧杀比批评更具危险性。
比如有篇批评小米的文章,喊出了“任正非时代崛起”的口号。这类文章,对雷军来说,是低级黑;对任正非来说,是高级黑。总之对双方都是黑。这类文章体现的价值观和格调都不高。华为和小米,完全是两个赛道两种模式两个取向,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像苹果与Google,两者更是“与”而不是“或”的关系。绝不能因为今天华为渐入佳境而否定小米,就像前几年不能因为小米风光无限而否定华为。以一时境况断下结论不但短视而且势利。
今天的小米只是因为崛起太快需要一定的休整和补课,其模式和方向并没有问题,这是根本。符合趋势,雷军系绝没有理由面临崩溃,而对于华为也不要盲目捧杀。中国高科技全球崛起才刚刚拉开序幕,来日方长,雷军和任正非,都是时代英雄,我们旁观的,应该即看热闹,更应该看门道。低级黑和高级黑,都要不得!即使是手机方面,余承东和雷军两者目前取向也有本质不同。同样攀登珠峰,一个南坡,一个北坡。
华为和小米,表现都精彩非凡,我们应该给双方多鼓掌。任正非用迷茫来回答这些逐渐失却理性的追捧,无疑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二,用“迷茫”一词抵挡政府火热的拥抱。
华为最近获得的厚爱和待遇不但前所未有,而且异乎寻常。新华社罕见的长篇采访报道,一贯给人感觉闭门不出的任正非,开始屡屡成为领导人各种会议的重要嘉宾,甚至有专家建议本届政府应该将华为塑造成为新时代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式的典范。作为30年的IT老兵,华为最与众不同的就是与政府之间的距离。这种敬而远之的警惕感,既有深刻的内在原因,也有严峻的外在原因。
华为一再强调,企业与政府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纳好税。甚至各界政府最喜欢的理念“自主创新”,任正非都直截了当说,华为从来不讲自主创新,“我们为什么要排外?我们能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自主,自主就是封建的闭关自守,我们反对自主。”这种眼界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但是,要知道,华为是一个面向全球将近200个国家销售和服务的公司,是一个70%左右收入在中国市场之外的真正全球化的高科技企业。
2012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了长达52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在美投资,涉嫌侵犯“美国国家安全”,将华为带入舆论漩涡。如此高大上的报告里面却有着很多啼笑皆非的所谓“证据”。其中一个证据就是中国企业过去最喜欢使用的词汇“国家龙头企业”。报告中将“国家龙头企业”英文用词翻译为“国家冠军企业”,看,这不是不打自招吗,自己都承认自己是国家的企业了?苹果、微软什么时候说过自己的美国的“国家龙头企业”?
在跨境数据成为国际贸易和国家安全最重要的驱动力的今天,作为掌控数据流动最关键、最敏感的通信设备的企业,华为一旦被当上与政府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紧密关系,不但欧美等西方国家不敢信任华为,就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加深疑虑,另眼相看。再也没有比这种对信任的侵蚀,更有力地损害华为在全球业务的正常开展。所以,如果我们的政府支持和爱护华为,一定不能固守自我,而要首先站在华为的角度,设身处地,体谅华为全球面临的真实境况。千万不要因为一片热忱拖了后腿,帮了倒忙。让华为与政府保持距离,保持企业身份的纯粹,就是对华为最好的支持和帮助,就是让华为为中国崛起为中华民族复兴做贡献创造最好的环境。
第三,做企业来说,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这两年华为的日子的确好得一塌糊涂。不少华为员工自己都调侃,公司现在数钱数得手软,发钱发得疲惫。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好得都超乎想象。而危机意识,是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家宝”。这种时候,任正非的迷茫说,当然是对公司内部最好的清醒剂。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任正非的“迷茫”是真切的,是发自内心深处。
这种迷茫,可能超越了大多数人的认知。我们还真需要深入分析一下,任正非真正迷茫究竟是什么?“华为正逐步攻入行业的无人区: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这里既有华为第一次担当领航者的豪迈,更有内心的栖惶。前方的道路,既没有现成的轨道,也不在原来的轨道。那就是整个时代面临的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在这种变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华为今天的成功与未来长远的竞争优势,其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正如我们的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而此后就是一天比一天凉快的日子。对于一直秉承管道业务为核心的华为来说,这种危机感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更是即将直接面临的。
传统的通信行业遭受冲击
最近通信行业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华为在欧洲云计算领域最亲密的战友德国电信的言论。德国电信呼吁其他电信运营商也一起加入由Facebook主导的电信基础设施项目(Telecom Infra Project,简称TIP),从而逃脱设备商为运营商们设置的“枷锁”。这种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反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如同本届美国大选标志着互联网颠覆美国传统政治结构一样,整个通信行业的权力结构和运营机制也已经抵达临界点:互联网革命走到今天,运营商的好日子已经彻底结束,通信设备商从欧美转移到中国也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开源节流的非革命性手段已经用到头了,接下来已经退无可退,除非改头换面,脱胎换骨。ICT产业的权力已从原来的运营商、设备商、IT软硬件企业一端彻底转移到掌控着海量用户的互联网平台。
运营商需要更激进的自救举措,自顾不暇哪还能考虑设备商的利益?进一步摆脱设备商的依赖无疑是自救的举措之一。华为、思科等设备商的挑战无法回避。当然,事实上设备商早在运营商之前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各种手段另辟蹊径,摆脱对运营商的依赖,甚至对运营商开始了釜底抽薪的运筹,比如云计算和智能手机等。危机面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各怀心胎,各奔各路,各找各妈,就是必由之路,狼奔豕突成为新常态。
几天前,我去看汕头海底光缆登陆站,曾经最高峰的时候,中国带宽出口的60%在这里。可是现在其他地方开始建设的新的光缆,带宽一下子就提升1000倍。意味着原有的优势可能一夜之间迅速消失殆尽。现在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不但自己做服务器,自己做路由器,自己做交换机,自己拉光缆。主要理由还不是因为考虑成本因素,而且因为传统设备商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云计算最新的需求。这是运营商和设备商最大的噩梦。云计算时代,需要全球的数据和服务高度同步,要求的带宽时延非常苛刻,运营商传统光缆的标准很可能就满足不了。也就是说,运营商和设备商传统的商业模式失效了。
2015年,亚马逊云计算不到100亿美元,今年收入规模应该在150亿美元以上,3年左右就可能达到500亿美元以后。可以想象,届时运营商、设备商以及传统IT企业的日子一定会像今天的报纸杂志一样,进入断崖式滑坡。运营商作为管道服务商,还有一定的空间,能够继续混口饭吃,毕竟各国运营商还有各种政策和资质的壁垒。但是,曾经当家做主,吃香喝辣的日子从此就要结束。
目前运营商只是增长,这只是第一阶段,还不算太苦;接下来第二阶段就是整体收入开始下降,但是利润还有,日子总还可以过;真正悲催的是第三阶段,直到原来的利润没有了,必须大幅度裁员,图生存。
总之,可见的未来,苦日子后面有得慢慢品尝。而基于运营商之上的设备商,在痛苦传递的链条之中,无疑首当其冲。
华为战略运营的真正危机
回到华为,深入其未来图景,我们就会发现,华为确保未来安然无忧的战略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今天再好的表现,再高的利润,都无法成为未来的买路钱。而华为的危机和焦虑主要来自于自己一贯业务模式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华为今天的巅峰时刻并不是因为商业模式完成重大创新带来的,而是因为全球通信设备从高成本的欧美全面转移到中国为主的亚洲,华为成了最大的承接者。这当然也是非常好的事情,起码在面向未来的转型上,比欧美企业多了一个宝贵的缓冲带。但是,残酷的转型那一天迟早要到来。这方面华为准备好了吗?
考察全球和历史,我们可以说,华为今天的战略本质上并没有超越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思科和朗讯。那时候,思科和朗讯的管道战略就是全球互联网进程的总导演。思科一度冲上了全球最高的市值,而拥有神话一般的贝尔实验室。无论是比技术实力,还是产业领先性,以及资金实力,还是当年引领互联网浪潮的战略思想高度,今天的华为都还真正难以匹敌。而朗讯早已经被廉价转卖了好几道了,命运凄惨无比。要知道,即使今天在华为面前黯然失色的思科,每年的纯利依然超过100亿美元,远超华为。思科手头的现金储备高达635亿美元,几乎占其市场价值的一半,PE值只有14倍。这代表了最理性的投资者给这个行业的未来给出的估值。
最关键的,华为今天并没有拿到未来的船票。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业务,三条业务线你追我赶全面开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华为再强大的技术储备,再丰富的产品线,再庞大的业务规模,都不能否则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华为迄今还没有一项真正可以统治全球产业界的核心技术,没有形成一个可以汇聚和直接掌控全球十亿级用户的平台。而当下无论是苹果的iOS和应用商店,谷歌的安卓系统,Facebook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亚马逊处于全面爆发阶段的云计算,都已经稳稳拿到了下一个十年高科技第一阵营的入场券。
另外,我们不得不说,华为的一枝独秀的地位很多程度上是BAT发展暂时陷入调整期,尤其是BAT因为过去缺乏全球化的魄力和胆识,使得今天全球化全面受阻,陷入了战略性的被动。否则,如果BAT战略得当,能够继续前些年那样的高歌猛进,那么今天早就远远把华为等甩开去了。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因为BAT们的低迷,造就了今天华为一骑绝尘的表现舞台。如果BAT能够像Facebook和亚马逊等美国互联网巨头那样保持创新,那么,华为能够表现的空间就不可能如此开阔。
最近吹捧华为的一条理由,就是说今天BAT三家收入的总和还不如华为。可是,要比收入,华为的收入只有中移动的一半,更是只有中石油和国家电网的十分之一。你要是比较一下BAT的市场价值和利润,以及每年的真正比例,尤其是掌控的海量用户,就会发现BAT收入的含金量和未来增长空间,与卖设备和产品的华为是无法简单比拟的。当然,最大的差异在于,面向网络时代深不可测的未来,无论今天的BAT有着如何的缺点与不足,BAT都是最早握有了航向未来的船票的人,而华为目前的票,只有短途票舒适的头等舱,并还没有拿到真正长途的船票。
结语
居安能思危,居高能谦卑,这就是任正非与众不同的独特智慧。但是,即便如此,这些特质护卫着华为走到了今天的高度,抵达了前方没有对手的境界,但是,这些依然不能成为未来成功的保险。所以说,任正非的迷茫,既是处于应对当下外界的喧嚣,更是面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只要这样,华为的未来才可能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