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逐步成为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企业由于崛起的时间短,加上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方面投入不足,在进军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时,经常遭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诉讼,而且多数情况会落败,不但利益受损,企业声誉、海外扩张计划也会因此备受打击。
作为中国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中兴通讯也在海外市场上遭遇了大量知识产权诉讼。仅在美国,中兴通讯就在过去6年间连续受到7起“337调查”。面对以严苛著称、胜率极低的“337调查”,中兴通讯居然取得了5胜2和的成绩,这背后究竟有何奥秘?
中兴通讯副总裁、首席知识产权官申楠在接受飞象网采访时表示,打铁先要自身硬,企业首先要有充足的知识产权投入和储备,确保有足够的筹码在对抗中胜出;其次是要对知识产权争端有正确的认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高度重视加上充足的投入,知识产权问题就不会成为障碍。”申楠说。
出海先过专利关
过去二三十年间,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国内产品在技术、性能、品质等方面逐步赶上甚至超越了国外水平。为了抵御中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利用自己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积累,对中国频频发起知识产权诉讼。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最早也是最频繁对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壁垒的国家。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在近些年所查处的侵权产品中,来自中国的货物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作为新兴国家企业走向世界的代表,中兴通讯的全球化之路也非一帆风顺。申楠告诉记者,自2011年以来,美国专利运营公司InterDigital、TPL、Flashpoint、Creative、GPH、Pragmatus等在ITC连续7次对中兴通讯提出“337调查”请求,索要足以削弱产品竞争力的叠加许可费。中兴通讯积极应诉,最终2起和解、5起胜诉,创造了一个奇迹。
“美国‘337调查’平均胜诉率为26%,中国企业的胜诉率远低于这个水平。”申楠说,“中兴通讯则取得了5连胜,为中国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打铁还需自身硬
早在走向海外市场之初,中兴通讯就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1996年,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申请了第一件专利,并将知识产权定位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如今每一个企业都很重视知识产权,但在20年前却是难能可贵的,需要国际化的前瞻视野。”申楠说。
正是因为认识超前、工作超前,中兴通讯才形成了今天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团队,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知识产权业绩,知识产权也因此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保障。多年来,中兴通讯坚持将10%的年营收用于研发创新,2015年研发强度高达12%,以122亿研发投入位居国内上市公司首位。据普华永道201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兴通讯凭借19亿美元的年度研发投入位居全球创新企业70强及全球ICT企业50强。
2016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公报显示,中兴通讯位居2015年全球企业专利申请第三位,总数达2155件,这是中兴通讯连续第六年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三甲。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兴通讯拥有超过6.8万余件全球专利资产、已授权专利超过2.5万件。此外,中兴通讯还蝉联了PCT专利申请量第一名、芯片专利国内第一、物联网专利全球第一,先后获得7项中国专利金奖、31项优秀奖。
2016年12月11日,中兴通讯面向工业智能装备的电信级实时操作系统,凭借创新技术与商用规模,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这是中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
持续投入新领域
为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优势,中兴通讯在4G/5G、芯片、终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持续高强度地投入创新,收获了高质量的专利群和整体布局。
在5G领域,中兴通讯在中国、美国和欧洲建立了十多个研究所,投入800多位专家开展5G研发,2016年-2018年的累积研发投资将达20亿元。截止2015年底,中兴通讯已经拥有了近千件涉及5G关键技术相关的专利,并在massive MIMO、Virtual Cell、SLA软链路及MUSA多址接入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标签技术。在多天线技术、高频通讯等5G重要领域,中兴通讯也分别拥有200余件专利。中兴通讯还拥有800多件4G LTE 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占比超过13%。2016年3月,中兴通讯与西班牙通讯设备厂商Teltronic签署了4G专利许可协议,展示了中兴通讯在4G-LTE领域的领先实力。
在芯片领域,国际知名专利检索公司QUESTEL发布的报告表明,中国企业在芯片专利数量上已逐步赶上国外老牌企业,其中中兴通讯以1551件芯片专利位居中国企业首位,表现突出。在全球芯片专利前30位专利权人中,中兴通讯也位居第23位。截至2015年底,中兴通讯旗下中兴微电子共有超过2000件专利资产,其中PCT专利超过600件。
在终端领域,截止2015年底中兴通讯拥有终端专利资产超过2.2万件,其中已经授权专利超过4600件,PCT申请量近万件。
在新兴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领域,中兴通讯也有全面布局。2015年,英国知识产权办公室发布的对全球2004-2013年间物联网专利统计报告显示,中兴通讯物联网专利持有量排名居全球第一。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中兴通讯具备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并在国内外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中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200多项云计算专利。
申楠告诉记者,目前中兴通讯在美国、法国、瑞典、印度、中国等地共设立了20个全球研发中心、107个分支机构,共有3万余名员工在从事研发工作。“在海外,有中国大使馆的国家基本上都有中兴人和中兴机构。”申楠说,“将研发中心推向最前沿,可以第一时间感知技术趋势和市场信息,并通过雇佣当地人了解文化特性,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保障企业发展
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企业还应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申楠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兴通讯八大战略之一,为此中兴通讯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统筹战略决策,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决策专业业务。
结合通信产业竞争态势以及自身实力,中兴通讯制定了知识产权“三步走”战略,即知识产权防御阶段、攻守兼备阶段、开放式竞争阶段,通过分步式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及优化,支撑中兴通讯“商务-技术-知识产权”三位一体的竞争模式。中兴通讯同时建立了从决策层到管理层、执行层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目前中兴通讯知识产权业务模块覆盖了知识产权储备、运营、风控、竞争等四大业务方向,全面嵌入了企业采购、物流、市场、研发、销售等主经营业务流程,覆盖了企业各个层级和部门,制定了完备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和相关考核奖励措施。
申楠表示,中兴通讯全球化专利布局的目标是加强专利申请、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形成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在增强抵抗知识产权风险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专利商业价值的实现。具体而言,就是面向项目、产品、标准进行专利布局,同时进行有特定针对性的专利布局。
“布局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性的技术评估,根据市场需求、各国法规和政治环境选择合适的地域。”申楠说,“专利授权后还需再次对专利价值进行多维度评估、分析后续维护需求,并对布局进行质量管控、过程监控、结果评价。”
在美国,为保障当地市场的发展,中兴通讯在美国申请了数千件专利,派驻了知识产权领域的精兵强将在当地排兵布阵、排忧解难。正是在这些工作的支持下,中兴手机取得了出色的销售业绩,AXON天机系列手机连续多年位居美国预付费市场第四。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兴微电子在2015年11月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24亿元增资,表明中兴微电子的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获得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盘活知识产权资产
从2007年开始,中兴通讯开始探索如何进一步有效盘活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争取直接或者间接经营收入。目前中兴通讯对知识产权资产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标准嵌入、运营收益和交叉许可三个方面。
在标准嵌入方面,早期中兴通讯提出的GOTA数字集群技术标准为多个国家选用,规模商用后为中兴通讯带来了良好的许可收益。中兴通讯目前是3GPP SAE/LTE相关标准的主要起草者,在全球30多个标准组织中居于领导地位,是全球70多个标准组织的成员,有通畅的渠道向各类标准组织推荐自有的创新技术,这为中兴通讯的知识产权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运营收益方面,中兴通讯以庞大的知识产权资产族群为支撑,率先开发出了业界领先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和知识产权良性运营机制,并与国内外主要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运营。
在交叉许可方面,中兴通讯遵循产业互利原则,致力于推动行业内专利资源的共享。目前中兴通讯已经与高通、西门子、爱立信、微软、杜比等业界主要专利持有者达成了广泛共识与合作,并签署了全球知识产权许可协议。
合力应对国际化挑战
通过多年的知识产权积累,中兴通讯的市场地位及影响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系统产品领域,中兴通讯成为了5G时代的领跑者,不仅率先完成了5G国家实验第一阶段的关键技术验证,还创造了时间最短、通过率第一、覆盖率第一的记录。中兴通讯提出的信道模型进入ITU 5G技术标准评估框架,为5G标准化进程贡献了重要力量,首创的Pre5G Massive MIMO基站已在中国、日本实现规模商用,并获得2016世界宽带论坛“最佳无线宽带创新大奖”,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在有线网络方面,截止到2016年二季度末,中兴通讯下一代PON市场份额、固网接入市场整体增速、DSL市场份额增速均为全球第一,光网络市场份额名列全球前二。中兴通讯的智能终端也在全球前20个人口和经济大国中进入了TOP5,并凭借AXON天机7和Blade系列优质产品,有效提升了用户好评度,在国内外消费者中赢得了真切赞誉。
纵观中兴通讯多年来遭遇的知识产权诉讼,申楠建议中国ICT企业采取开放、共赢的态度,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引导下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合力来应对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打压。毕竟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弱势,对国际竞争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与国际巨头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只有求同存异、良性竞合,才能实现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健康发展。”申楠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