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锁”空中禁令,手机又能怎么样?)
作者:江上苇
日前民航局透露,将于10月起实施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第五次修订版,放宽了对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管理规定。
这是怎么一个“放宽”法呢?即从原来一刀切的“概不允许”,改为航空公司自行对便携式电子设备(PED?)的影响进行评估,如认为不影响航空安全,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政策,再报民航局飞标司审核评估,批准后方可解禁。
一言以蔽之,这个修订并未推翻既有的手机禁令,仅只是把“禁”和“不禁”的提议权交给了航空公司,但局方自己仍保留着终审权。就这样一个让权修改,还远远谈不上“解锁”手机禁令。
民航法规是一个系统体系,重大变革需要整个体系联动生效。尽管此次《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第五次修改版作出了让权修订,但其他业内外法规尚未做相应的跟进修订———比如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只要“在使用中的航空器上使用可能影响导航系统正常功能的器具、工具,不听劝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的规定未作出相应修订,飞行中的手机禁令就仍然是有效的。
撇开能把人绕晕头的业内外法规不说,咱不妨憧憬一下手机空中禁令当真“解锁”之后,我们的飞行旅途又该是个什么样子?
遗憾得很,由于移动运营商暂时还不能把基站覆盖到三万英尺高空的绵延航路上去,所以即便空姐允许您打开手机,在大多数时候您也蹭不上信号(除了起降阶段或凑巧低空飞过某座城市)。所以我们压根不能指望在巡航飞行过程中能拨打或接听电话———从这个意义上讲,空中禁令是否“解锁”,其实根本没啥差别。
唯一指望得上、且有现实意义的,是用手机连接机上WiFi。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航空公司在部分航线上提供了空中WiFi服务———在改装了卫星通讯模块的飞机上,乘客可以用手中的终端(由于手机被禁用,故目前主要是平板电脑)通过客舱内W?iFi端口接入互联网,从而实现空地联系。
可以想见,一旦“解锁”了空中禁令,在三万英尺的无聊高空中,得有多少台手机饥渴地等待着连接WiFi?
不过,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没有免费的WiFi。
用以提供机上WiFi的卫星通讯模块,其改装、维护和使用成本都不便宜———目前单机的改装价格大概是三四百万人民币,租赁宽带、使用流量还需要额外支付费用。而飞机背负卫星通讯模块也需要额外消耗航空燃油,在地面上还要定期维护检查,这些也都是不菲的成本。
由于使用成本不便宜,所以目前各航改装的大多是用于执飞国际航线的空客A?330-?200/300、波音777/787之类宽体客机,用以招揽含金量更高的国际航线旅客———毕竟动辄就是十几个小时的断线,对于刷惯了手机的旅客来讲,不但百无聊赖,而且真有可能影响到生意。
所以可以想见,一旦手机成功“解锁”空中禁令,在国际航线上提供WiFi必将成为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标配服务。目前国内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机上W?iFi,主要是供旅客体验感受,尚未进入实质性的收费。但就远期商业化运作来讲,收费恐怕是难以避免的———从全球航空公司情况来看,免费提供W?iFi的只是极少数,仅香港航空、捷蓝航空、土耳其航空、北欧航空公司、挪威航空等,收费服务仍是主流。各航的收费方式则各不相同,有按流量算的(如新加坡航空的29.29美元/26M?B和11.95美元/10M?B套餐)、按设备件数算的(如美西南航,每件终端8美元/天)、按小时算的(汉莎航空、阿提哈德航空等,5-15美元/小时)、包月的(达美航空、加拿大航空等,40-50美元)。
而在国内航线上,机上WiFi目前还少有应用。道理也蛮简单:公务旅客比较看重时刻的方便性,而自由行旅客则更关心机票的折扣。相比时刻和价格这两个首选项,国内航程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断线并非不可接受。有没有WiFi,还远不是旅客选择航班和航空公司的极必要理由。顾客的选择偏好决定商家的产品供应特质,以价格战为主的国内航线市场竞争,恐怕很难为机上WiFi留出一线生机———更低的成本胜过略好的服务,这是中国国内民航市场上多年不变的铁律。
于是,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即便手机“解锁”空中禁令,又能怎么样?
在国际航线上使用十来个小时W?iFi,大概需要额外支付200元或者更多;在国内航线上,这个价格估计会是30-50元,但更大概率是您乘坐的飞国内航线的窄体机根本没装卫星通讯模块,所以即便您想花钱联网也没戏。于是我们只好乖乖按空姐要求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然后百无聊奈地看电子书或者听音乐以K?illTim?e。
在三万英尺的寂寥高度,渠道比终端更重要。
江上苇(资深民航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