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的一则招标公告,把脱离大家视线已久的飞信业务重新拉回了视野之中。招标公告称,中国移动将投资近亿元招标重启微信的客户端研发和市场运营。“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但“勇夫”是否真的能让飞信“死灰复燃”?现在断言飞信能否“满血复活”恐怕为时尚早。但无论是看好还是看空,我们始终都必须正视如下四个问题。
问题一:飞信为何迅速崛起而又迅速没落?
飞信曾经的辉煌有目共睹。短时间之内用户数迅速崛起,得益于两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在紧贴主要竞争对手的基础上走差异化的路线。
2007年飞信面市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是PC端的QQ和MSN(在飞信的PC端上可以明显地看到MSN和QQ的影子),手机端QQ由于智能手机尚未全面普及、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制约明显,移动状态下用户的即时通信手段主要还是短信。飞信一推出就重拳打出“免费短信”的王牌,同时通过飞信转短信的方式保证用户沟通的及时性和到达率,这是没有基础通信网络的腾讯QQ根本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中国移动无比“强大”的执行力。彼时中国移动从上到下都把数据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作为KPI考核的重点内容,而各种业务的指标和实际完成的情况可以用“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来形容。中国移动的各个末端营销单元使尽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堆”出了飞信用户数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时过境迁,2014年微信的全面崛起使得飞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盛极而衰。根据腾讯科技的数字显示,2014年飞信的用户数比2013年下滑高达20%,飞信平台口径收入下滑高达26%。
同样飞信迅速没落的原因也有二。首先是时代潮流涌起之际,飞信依然停滞不前。2013年是飞信的巅峰年,与此同时,2013—2014年也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时期。3G网络覆盖全面成熟、承载能力大幅增强,智能终端在中国电信率先打响的“千元机战略”中迅速普及,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影响移动互联网的3项根本因素就是网络、终端和应用与服务,在前两个基础因素的推动下,应用与服务蓬勃发展,米聊、微信迅速崛起,并以其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价值给了传统的IM业务以致命打击。飞信遗憾地与这一波浪潮失之交臂。
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原地踏步、甚至朝前走的步子比别人慢,就等于迅速退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成也执行力,败也执行力。
2013年飞信的用户数虽然惊人,但号称的3亿用户实际上活跃用户并不多,零消息用户更是高达55%,这一数字在2014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3%,基本上标志着飞信业务已经直接进入苟延残喘的状态。为何光鲜亮丽的用户数之下,真正有效、有价值的用户数却与之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不难看出所谓的飞信注册用户数从何而来,更有甚者,利用养卡、养业务来维持和提升用户数的模式,更是业界不算秘密的秘密。
问题二:免费为何留不住客户?
飞信最大的卖点,就是移动网内可以实现好友飞信转短信的免费使用。按理来说,这种既免费、又便利的业务,应该可以根深蒂固,但实际上现今使用飞信这项优惠的人并不多。其原因就在于,用户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费用”而是“价值”,微信的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明显优于飞信。在“免费但不好用”和“好用但可能需要收费”这两者之间权衡,消费者不难做出合理的选择。
问题三:飞信是否有实质性地演进?
前文提到,数据业务的KPI强推模式虽然可以让飞信用户数迅速上升,但却也后患无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末端营销单元只管单向推广产品,不管反向用户回馈;只管用户激活,不管客户价值和价值重心变化,而远离客户一侧的产品研发、营销服务策略人员并没有让飞信在7年的运营中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诸多因素使得在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之际,高高在上的飞信已经脱离了用户基础,更谈不上什么贴近用户的实质性演进。失去“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这一源头活水的飞信,就只能成为难以存活的无本之木。
问题四:飞信是单一业务、平台还是生态?
飞信刚推出时是以单一业务模式为主导的。考虑到中国移动拥有很多增值业务产品,因此将飞信作为平台来整合其他产品就成了飞信的发展目标。但山头林立的增值业务模式却让这种想法难以实现,飞信却一直难以打通各个孤立的业务孤岛,更谈不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而反观微信,从单一的文图IM迅速成长为平台并构建起了生态圈,飞信想要依靠单一业务或几个业务组合来与之对抗,根本就没有胜算。
综上所述,飞信“缴械投降”的背后是运营模式的根本差异和全面不足。回顾过去的不足并不是否定飞信的未来,但摆在眼前的除了过去的种种问题,还要面临个人用户市场、企业用户市场上诸多领先者的挑战和压制,所以此次要想“复活”飞信,除了加大投入外,中国移动恐怕还应当走一条全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