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G被反复提及,似乎商用在即。
其实,在5G走向商用的路上,如果想要大树底下好乘凉,首先还得栽树,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解决”,比如:频谱、标准、测试、芯片,更重要的是运营商的投资态度。
那么,小编就来捋一捋。
频谱:缺口大 中频是核心频段 毫米波也行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预测,到2020年,国际移动通信频率需求将达到1340MHz-1960MHz,届时中国移动通信频率需求将为1490MHz-1810MHz,频谱缺口达1000MHz。
因此,摆在5G面前的频谱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公开场合也提出:5G因为要满足多个行业和场景,所以它的频谱也是低中高三个方面需求。但中频是5G解决覆盖和容量非常重要的核心频段。
2017年11月15日,工信部发布了5G系统在3000-5000MHz频段(中频段)内的频率使用规划,我国成为国际上率先发布5G系统在中频段内频率使用规划的国家。规划明确了3300-3400MHz、3400-3600MHz和4800-5000MHz频段作为5G系统的工作频段。
不过,业内也有观点:除中频频段外,充分利用高频毫米波频段对5G而言也非常重要。
据了解,高频毫米波频段主要满足超大容量,满足大容量的问题;而3GHz以下的频段满足广覆盖低时延;而中频频段是两头兼顾,有大容量大带宽,也能有广覆盖低时延。如今国际上已经达成基本共识:5G一般要先推出中频段,毫米波频段抢占市场,但高中低频段都必不可少。
不过,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巡视员阚润田“2017中国通信产业大会”上指出:5G时代包括后5G时代,频谱将逐渐走向共享,IMT过去是用频大户,以前是独享,以后就要走向共享。
标准:5G第一个版本正式冻结 独立版本明年6月完成
日前在美国里诺举行的3GPP分组大会上,3GPP Rel.15作为5G的第一个版本正式冻结,也就是NSA(非独立组网)核心标准冻结。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也透露了由中国移动牵头主导的5G独立版本,将在明年6月份完成。
“由于今年年底完成的第一版本不仅完成了非独立组网的无线部分,而且也完成了无线标准SC和NSC共同部分。在网络架构和流程方面,也完成了SC的网络架构和流程,仅协议层的标准需要完善,因此到2018年6月完整的5G版本是可以完成的。”黄宇红说。
投资:运营商选择谨慎
当然,5G所有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在2017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目前5G技术在应用和商业模式上都还没有成熟、5G制式标准约在明年下半年统一、5G需要的七纳米芯片也要到2018年底至2019年才会出现。2019年至2020年将是5G投资的高峰期,届时会根据5G产业成熟度来做出决策,不会盲目投资。”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也表示,因为终端手机届时才开始推出,不认为在2019年才对5G进行投资会太迟,暂不会对5G作投资。
中国联通8月31日发布混改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4G能力提升和5G的前期试商用投入。从资金使用计划看:“4G能力提升项目、5G组网技术验证、相关业务使能及网络试商用建设项目”在2017-2019年项目总投资将分别高达550.9亿元和271亿元。
9月底,中国联通召开了2017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在会上,谈到5G投资时王晓初表示,“不能手软,当初在4G上手软造成了今天的困难。5G出来前,我们投资控制在合理的水平。5G上来后初期还是需要有大的投资,保持大的竞争优势,最快在2019年下半年。”
芯片:5G芯片2019年一季度推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指出:2016-2017年的5G商用更多采用商业样机,预计2018年各厂商提供5G商用平台产品,预计在2019年第一季度发布5G芯片,真正拿到用户手中的终端将在2019年下半年逐渐投入市场。
时间表:基本锁定2020年商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近日在“2018年ICT深度观察大型报告会暨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我国计划未来两年完成5G国际标准研制,未来三年构建5G完整产业链,2020年启动5G的商用。
中国电信行动快,12月2日宣布已在雄安、深圳、上海、苏州、成都、兰州等六个城市全部开通5G试点,5G试点工作进入新阶段。
而且,中国电信计划在2017-2018年开展5G实验室和外场测试,2019年开展试商用部署,2020年前后实现规模商用。
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在出席12月4日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时表示:明年会在一些城市进行试验,完成5G商用产品实验室功能验证,完成联通建设方案,在4-6城市进行19站规模试验网建设;2019年进行试商用,将试验规模逐步扩大至更多城市,每个城市更多站点,并同步推进5G网络预商用;预计2020年进行正式商用,实现重点城市重点区域部署,总结试商用经验,推广至全国各城市。
而中国移动5G总体规划是:2017年将在北京、上海、苏州、广州和宁波5个城市开展5G外场试验,2018年开始规模试验,2019年实现预商用,力争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