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约评论员 安平
4月8日,我去上海移动徐汇区某营业厅,准备把自己用了快十年的一个移动手机号码注销。
注销的原因很简单,家中一直使用中国电信的宽带,而电信提供的家庭套餐相对来说非常有诱惑。我已经使用了另外一个电信号码很久,今年电信的新套餐又增加了新的副卡,这个老号码连作为备用卡的必要也没有了。
流程很快。最后,工作人员问我,账户内还有40多元余额,“要转给哪一个移动手机号码?”
我有点糊涂,说,家里没有移动的手机号码了。
“只要是上海移动的号码都行。”
“没有。”
“那么”,工作人员看着我,说:“您的余款准备放弃吗?”
我的余款我为什么要放弃?“不,不放弃。”
“那您只能一个月后再来这里取余款的现金了。”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说。
我反复表示不理解后,接受了这个结果,但是,我要求一个书面文件,证明我只能接受这样两个选择。
工作人员很不情愿地离开好一会儿,拿来了一份“移动电话销号确认书”。在上面,“话费余额处理方式”,确实只限“余额转移接受号码”及“自愿放弃”两个选项。
如果只看这个确认书上的内容,我连延后提取余额现金的机会都没有。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我不依,仍然要一个更正式的文件。工作人员有点恼,把我推给营业厅经理。
经理解释,下个月才能来取现金,是因为账单要下个月才能做完。
看了我两眼,她补充:“如果你来不了,可以留一个支付宝账号,我们把余额打给你。”
早这么说不就成了?但前面那位工作人员,可是一句也没提支付宝的事啊。
临走前,我撂了一句话:“你们这样的服务,就是我销号的原因。”
几年之前因为这个号码套餐捆绑的问题也与客服有过不愉快,但这一次感觉尤其不好。我把大体情况发到朋友圈,很快多位朋友留言,痛诉类似经历,其中不乏最终余额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的。不会是大钱,但感受太差,就是被光天化日地摆了一道,还没地儿说理。
这几位朋友也都用的中国移动的号码。当然,我无意在这里特别贬低某一个运营商,也无意在此为任何运营商背书。朋友圈里另一位朋友留言说,某某运营商更差,我从移动换过来,现在准备换回移动。
昨天还有一则新闻,发生在湖北武汉,不巧也与移动有关。一位移动手机号码客户,想“携号转网”,工作人员说,要等11个月,且非个例。2月初,多位武汉市民反映,中国移动湖北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突然将原本分散在各城区的携号转网营业厅由14家缩减成3家,想办此业务有的要跑近百公里。
2020年之前,三大运营商必须实现全国范围内携号转网。不过,据《法制日报》调查,为防止用户流失,部分电信运营商采取捆绑业务套餐、延长排队时间等做法变相设置障碍。又有报道称,中国移动在这次改革中“最受伤”。
携号转网谁最受伤,谁设置障碍最“用力”,不能随意结论。但是,仅就我手中这份中国移动版的“移动电话销号确认书”而言,一些运营商对销号客户有意无意增加办理成本,“添麻烦”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这甚至已经不能用“小聪明”来定义了。
移动电话及宽带业务,是一项较长期消费。不到万不得已,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一旦决定更换,一般的“麻烦”,又怎么可能改变初衷?如此一来,这种“阻挠”,便只有“泄愤”的效果。
客户不是傻子,口碑总还是存在。但是,如果各家运营商的服务基准都差不多,大哥不笑二哥,甚至让客户通过“比差比烂”来选择运营商,无论如何,不能说这种市场氛围是健康的。
时至今日,假如众多给客户“添堵”的小动作仍然明目张胆存在,假如运营商能脸不红心不跳吞下客户因为“被麻烦”而“自愿放弃”的电话余额,我们的市场经济,就仍然有巨大的改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