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育青/文)2019年将是5G商用的元年,然而在经历了4G时代数据业务“增量不增收”的窘境之后,市场上对5G的实际需求、应用模式等一直存在争议。在近日举行的“5·17电信日大会”上,中国信科集团副总工程师,大唐移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映民博士详细剖析了5G发展的驱动力和真正价值所在。
“5G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大数据、众连接、场景体验,5G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相应场景的联合多维度信息通信服务。”王映民说,“简单地说,5G是面向场景连接的系统。”
5G的主要驱动力
王映民指出,5G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在互联网迅速兴起的本世纪初,“PC+有线网络”是主要应用模式,当时移动通信正处于2G时代,业务重心放在了移动语音通话上面。后来3G、4G的大规模商用,让人们认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基于移动网络的多媒体数据通讯大行其道。到了5G时代,大带宽、低延时、广连接不仅能让过去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体验更好,还为4K/8K视频、VR/AR、无人驾驶等很多依赖这些特性的创新业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另一方面,5G对物联网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映民表示,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物与物的连接,只是受无线网络容量、连接数量、带宽、时延等方面的影响,一直未能取得大的发展。5G网络可以支持每平方公里内100万个连接,带宽、时延也可以根据需要予以充足的保障,因此可以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王映民告诉记者,相对于此前的移动通信网络,5G有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在网络空间(社会形态)方面,兼顾增强移动宽带(eMBB)和物联网(IoT),将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连接得更加紧密;二是商业模式(使能技术)方面,不仅面向个人用户,还向垂直行业应用进行拓展;三是研发模式(产业生态)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范畴,而是将IT、CT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平台化”、“软件化”和“智能化”的服务。
“在三个方面的拓展作用下,5G将成为大数据、云计算、AI的基础支撑,并使能垂直行业应用创新,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王映民说。
场景连接是关键特征
王映民强调,5G并不仅仅是4G的简单升级,它的真正价值在于针对不同的场景,提供相应的联合多维度(用户、环境、活动等)信息通信业务服务。比如针对汽车、运输与物流、健康与保健、智能城市与公用事业、农业、媒体和娱乐、工业物联网等场景,5G产业链已经提供了大量的应用解决方案和实例,其中许多应用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基于场景的业务和应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来开发应用方案,包括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和信息安全等。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联盟(NGMN)已经为5G在七大场景中的应用提出了多个维度的技术需求,包括数据速率体验、端到端时延、终端密度、电池、覆盖、移动性、定位、适应性、迁移性、成本、货币化等等。“也就是说,为了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5G需要提供上述多个维度的技术能力。”王映民说。
王映民表示,对于一个特定的场景来说,研发5G应用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用户、环境和资源、业务和应用。比如用户的活动性质和内容,对应用的质量要求;应用场景所处的地理环境、网络状态、能源消耗、环境参数等;场景中涉及的终端等级、常用网络应用和数据业务的种类等。此外,5G“面向场景”不仅是指要基于场景去设计、实现和应用5G,5G本身也要具有感知、适应场景的能力。
归纳起来,王映民认为面向场景连接的5G网络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场景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二是支持多元异构环境、融合应用,从而充分满足不同场景的个性化需求;三是将通信、计算、存储融为一体,突破传统网络的性能极限。
软件化、智能化
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5G产业链发展出了一系列软件化、智能化技术,比如NFV/SDN、智慧终端、端到端网络切片、先进的多天线技术、灵活的空口设计、场景感知、资源的智能管理、高精度定位、边缘计算、基于场景的安全技术、SiIP(硬件IP)+SoIP(软件IP)等。
关于NFV/SDN、智慧终端、端到端网络切片、多天线技术的讨论非常多,相关的技术方案也已经实用化。关于高精度定位,基于5G网络的技术将会不断演进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能力,为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场景提供保障。边缘计算MEC方面,5G标准中已经制定了用户面功能下沉方案,提供了统一灵活的网络架构。王映民表示,目前基于标准MEC架构可以实现10ms以内的端到端网络时延,可以很好地支持车联网等应用。
针对人们非常关注的信息安全问题,王映民表示,业界正在积极探索基于场景的安全技术,取得了很多成果。总体来看,5G首先要建立可以精准识别的“可信身份”体系,然后要以“可信实体”构建网络,最后再以“可信网络”服务于多样化的场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安全等级的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