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将会给物联网产业带来滚雪球效应,这将是数以百亿计“机器人”之间的网络。
在5G的助推下,物联网应用正在加速落地。
6月12日,CES Asia 2019在上海开幕,人工智能、汽车、智能家居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展示了其研发的智能物联网方案,以及智能驾驶感知解决方案。此外,一大批落地到生活中的应用也比比皆是。
比如苏宁的“智能零售”方案中,从水果货架上拿起任意水果,显示屏就能识别顾客拿的是什么,并根据底座上识别重量的装置做个减法,得到产品价格。红外传感器、摄像头等已经成为家居物联网的标配。可以预见,智能家居、IoT、AI以及汽车电子的发展,都将为半导体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5G的正式商用,其对物联网的助推作用将进一步体现。不过,预想中的万物互联,暂时还没有得到体现。精准时空服务平台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计算更强、网速更快的时候,就需要所有数据的时空基准。不统一、不精准没有办法用这个数据。随着终端连接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信息处理能力快速提升,所有信息的处理和终端的连接需要统一时空基准,才能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物联网大提速
5G和物联网是通信行业未来10年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充分实现物联网的落地,需要5G提供网络支撑;同时,考虑5G建网的完备性和对接入的充分性,物联网或将成为5G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车联网是检验物联网发展进度的重要参照。此前,车联网发展最大的受制因素在于承载算法的硬件及网络。这导致大多数车辆只停留在导航阶段,使用孤立的定位系统,并没有真正实现智能汽车联网。
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4G技术的导航应用可能会遇到某个盲点,导致出现信息无法回传的情况,但是如果有5G技术作支撑,监控将更快、更完整,而且5G设备更便于移动连接或无线接入。此外,4G网络,速率时延达到了50毫秒,基本实现不了实时控制,5G到来之后,端到端的时延只需要1毫秒,这就可以满足要求毫秒级延时的无人驾驶等技术。
陈金培告诉记者,搭载5G网络和千寻位置的亚米级定位能力后,车辆在道路上几乎不再会遇到碰擦,更不会撞上行人。因为车辆可以几乎没有延时定位到自己开在哪一条车道,及时感知、自动刹车。由于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互联网双路播发,随着终端连接的速度越来越快,从3G、4G,再到现在的5G,千寻位置的服务质量将越来越高。
有了更加精准的定位,车辆四周状况、红绿灯、堵塞程度等数据结合成一个智能交通网,任何车辆驾驶员可以真正360度地了解周边车况,清楚地知道路段前方交通状况,堵塞程度,从而选择合适自己的车速或者路线,完全可以实现无人驾驶的美好愿景。
不仅是汽车,农业、测绘、电力等行业都将感受到5G给物联网带来的便利。
作为未来十年物联网发展的支柱,人工智能对物联网产生的影响,也将深入到方方面面。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相斌斌表示,在安全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和响应威胁;在交互上,作为物联网终端与人之间的交互界面,自然语言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已应用在多种物联网终端中;在预测上,尤其在“预测性维护”这个最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已经与物联网紧密结合赋能该应用领域;在机器视觉上,机器视觉已经在零售、制造业质量监控乃至公共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大部分的物联网终端将变得越发智能化。
“5G将会给物联网产业带来滚雪球效应。”陈金培表示,物联网时代是数以百亿计的“机器人”之间的网络。
安全与标准仍待统一
根据工信部数据,到2020 年,物联网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Gartner数据显示,2020年物联网终端设备将达到208亿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26%。
但是,这些设备仍然存在开源系统漏洞、加密密钥固化老旧、固件更新不及时等诸多安全问题,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在第七届NSC网络安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指出,物联网信息安全“痛点”频现,世界各地电力、能源、机场、数据中心等重要机构的物联网网络和设备频受攻击。
此前,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物联网安全白皮书》(2018)称,我国暴露于互联网的路由器及视频监控设备数量排名全球前列,其中路由器数量超过350万台,仅次于美国,视频监控设备数量超过240万台,位居世界第一。
尹浩认为,在大力推进5G落地的同时,不能忘记安全需求,5G安全标准化尚未完全完成,5G网络需要一个统一、灵活、可伸缩的安全架构,来满足不同应用的不同安全级别的需求。“物联网安全防护与互联网安全相比更加复杂,解决方案涉及多个层面的问题。物联网中大多数用户终端设备结构简单、低功耗、低成本,在设计规划时往往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到安全预算。”
随着物联网规模化部署,物联网涉及的参与方数量将显著增加,合规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对企业而言, 物联网相关的治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 更是业务挑战。
相斌斌认为,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与之相关更为广泛的社会、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将引发关注。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并且由于受到文化、行业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目前没有广泛接受的标准。
因此,企业要确保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成功部署,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可行性,还要使其在社会、法律和伦理层面可接受。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法务部门,并不具备处理与物联网相关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风险的能力,所以企业就应尽早向内部的法务部门或外部的法律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并了解相关信息。尤其是在数据隐私方面,企业应如何利用、存储数据?这些都亟需形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