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主办了6G系列研讨会第二次会议。来自肯特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中兴通讯、大唐、VIVO、清微智能和中国移动研究院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十余位专家做了云上分享,与超过5000名线上观众共同探讨6G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是我国5G商用元年,也是我国启动6G研究之。中国移动研究院于2019年开展6G研究,并发布了运营商首个"面向2030年的愿景与需求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网络五大技术特征构想。2020年,中国移动为落实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今年还专门成立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聚焦面向6G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强化与高校的合作。通过与高校建设联合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以及联合实验室来加大力度持续性开展6G研究,期望发挥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的优势,激发出科技人员活力,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未来两到三年内,将是6G愿景与需求定义、6G端到端潜在使能技术研究的窗口期。中国移动做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运营商,将承担起对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和产、学、研界力量一起,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面向6G的研究,为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创造"下一个黄金10年"!。
各位演讲嘉宾从新型网络架构、无线技术、确定性网络和安全芯片终端等领域带了精彩分享。在新型网络架构部分,中国移动研究院外聘专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介绍了面向6G演进的雾计算概念,针对面向未来网络的更高时延优化需求,探讨在"雾"资源的分布架构下的网络指示和性能。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6G项目总监刘光毅博士在本次研讨会上回顾了6G的愿景与需求,揭示了6G无线网络架构变革的三大驱动力,包括现网挑战、新业务需求和新技术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6G网络需要具备的按需服务、至简、柔性、智慧内生、安全内生和数字孪生等技术特征和内涵,并提出"3层+4面"的6G网络逻辑架构。中国信科集团移动通信首席专家孙韶辉博士介绍了天地融合移动通信网的最新研究进展。华为未来网络架构实验室主任吴建军就华为对 6G架构的商业驱动、技术驱动、价值定位、目标、架构"KPI"定义及相应的架构技术和使能技术的思考进行了分享。
在确定性网络专题部分,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陆璐介绍了在面向6G极致性网络的演进中确定性技术的研究思路,通过分析现有确定性技术研究进展、技术发展瓶颈和技术应用局限性,预测B5G和6G时代,确定性网络将会通过互通、巩固局域、拓展广域等三个发展层次得到普及和快速发展;中兴通讯总工程师刘爱华就承载网络如何满足6G更加极致的指标方面发表了来自中兴通讯的观点;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胡冰副教授解释了6G需要确定性网络的必要性,探讨了6G确定性网络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思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朱瑾瑜基于对时间敏感网络研究现状的梳理,分析了TSN技术潜在的应用场景及面临的挑战,分享了推动时间敏感网络技术发展落地的思路。
在无线相关专题部分,浙江大学张朝阳教授从大规模复杂系统的视角,系统梳理了AI在未来全局式智能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方式,同时也对相关的理论层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东南大学王东明教授介绍了大规模协作无蜂窝移动通信,以及面向6G的无蜂窝大规模MIMO的关键技术及试验系统。
在安全芯片终端部分,西安交通大学任品毅教授做了题为"特质驱动的6G无线认证:虚拟与现实的交响"的报告,介绍了具备智慧、深度、全息和泛在的未来6G网络特征;来自芯片厂商清微智能的CTO欧阳鹏博士介绍了可重构计算所带来的芯片灵活性和计算效率提升对助力6G发展的新思路;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分享了面向6G的终端愿景与挑战,提出了面向6G终端的研究方向和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博士在总结发言中强调,6G将实现更为泛在的感官外沿,将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向泛在智联网演进,将是完美结合绿色、柔性、开放、与智能的ICDT深度融合结晶。让我们携手向"数字孪生、智能泛在"的6G时代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