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移动通信业务增长放缓后,eSIM服务有望成为三大运营商新的增长点。近日,继中国联通之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成功获得工信部批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启动大规模eSIM晶圆采购,采购总规模达7000万颗。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移动此次大手笔采购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三大运营商均获得eSIM“牌照”以及物联网产业日益成熟,国内eSIM市场的竞争将全面升温。
三大运营商均获牌照
随着工信部同意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批文发布,三大运营商已经全部拥有eSIM“牌照”。2019年12月,中国联通获得相关批准,成为第一家拥有eSIM“牌照”的运营商。
eSIM简单地说就是将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用户无需像现在一样插入实体SIM卡。与实体SIM卡相比,eSIM拥有成本低、占空间小、配置灵活、可靠性高等特点。
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三大运营商已经在国内部分省市试点推出了一些eSIM服务,并将eSIM技术应用到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联通表现最为积极,并抢占先发优势。
2017年11月,中国联通开始试点eSIM独立号码业务;2018年2月,中国联通独家获得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批复;2018年3月,中国联通开始试点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2019年3月,经工信部批复同意,中国联通将eSIM可穿戴设备独立号码业务从试点拓展至全国。
与中国联通相比,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动作相对慢一些。2018年6月,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启动。2018年12月,中国电信也在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开启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大运营商已经布局多年,但eSIM在国内普通用户中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并不高。针对eSIM业务的用户规模和收入状况,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三大运营商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通信产业观察家刘启诚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eSIM知名度并不高,一部分原因是还未获得“牌照”前,运营商只能根据要求在部分城市进行个别业务试点,在宣传方面也没有做出更多动作。随着“牌照”获批,运营商可在全国范围开展各类有关eSIM的服务,未来,三大运营商应该会投入更多精力在eSIM上。
eSIM争夺战一触即发
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发力eSIM服务。就在此次拿到eSIM“牌照”的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移动启动了大规模eSIM晶圆采购,采购总规模达7000万颗,其中包括4000万颗消费级晶圆和3000万颗工业级晶圆。
据了解,中国移动首次采购eSIM晶圆是在2018年。与两年前相比,中国移动此次采购的规模扩大了40%,且未设定最高限价。不仅是中国移动,去年便获得eSIM“牌照”的中国联通今年以来已不断展开各类新布局。2月,中国联通发布全球首款5G+eSIM模组FG150和FM150。3月,中国联通又推出了首款基于高通SDX55平台开发的面向消费市场/行业市场的5G模组CU-QG1/CU-QM1,该模组集成了eSIM。
在业内人士看来,获得eSIM牌照后,中国电信接下来也必然会有更多针对eSIM业务的动作,三大运营商的eSIM服务争夺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此外,有声音认为中国移动选择启动新一轮eSIM布局,不仅与“牌照”问题获得解决有关,也可能与物联网产业的成熟有关。“eSIM原来使用范围有限,支持的设备也不多。但是,随着物联网时代来临,物联网终端增多,eSIM未来大有可为”。资深电信分析师马继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眼下,国内物联网产业正加快成熟。近期,根据工信部方面披露的数据,我国已经建立了70多万个物联网相关基站,移动物联网设备连接数超过10亿个;到今年底,我国的移动物联网设备连接数将达到12亿个,NB-IoT (窄带物联网)网络有望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的普遍覆盖。
通信工程师张胜琼认为,物联网领域是eSIM卡应用的真正蓝海。物联网领域有很多典型的大规模覆盖、单向数据传输和极简套餐标准的应用场景,在这样的应用场景下,eSIM卡的优势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在此背景下,行业主管部门也在加大对eSIM的支持力度。除下发“牌照”外,近日工信部还要求各地通信管理局紧密跟踪、分析eSIM技术应用服务发展情况,及时解决市场问题,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督检查,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为eSIM技术应用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新业务的AB面
加速布局eSIM服务背后,是运营商在传统移动通信业务低迷情况下急需寻求新的增长点。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三大运营商实现移动通信业务收入6045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较前7个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eSIM服务可能为其提供新的营收来源。以中国联通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为例,该业务资费为10元/月,用户附属终端共享手机主号码的套餐资费和叠加流量包,套外资费标准与手机号码资费标准保持一致,而eSIM的低成本优势能够帮助中国联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不过,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兴产业eSIM对于运营商来说也是双刃剑般的存在。据了解,eSIM卡未与特定运营商绑定,用户可在不同运营商之间随时切换,这将给用户带来方便,但也可能会影响到运营商重要的“卖卡”业务,SIM卡原有的基础增值业务将会消失,原有的开卡、销卡等业务流程也将会全部改变。
此外,eSIM如果要想应用于手机上,也并非易事。“eSIM技术应用在手机上,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通信产业观察家项立刚表示,eSIM卡可以很方便地被运营商远程读写,但如果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机制,这种方便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产生一些危及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
在刘启诚看来,eSIM固然可以应用于面向个人用户的2C市场,但更大的用武之地还是在面向企业客户的2B市场。在2B市场中,诸如传感器、监控设备这些应用场景,非常讲求经济效益,运营商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在这些场景中大规模使用eSIM技术,从而有效地节约成本。
目前,三大运营商均已进行或已完成面向2B市场的物联网eSIM平台的建设。以中国移动的物联网eSIM平台——“贯众互联平台”为例,该平台支持多种物联网连接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多种连接协议和基于eSIM(2G/4G)的蜂窝网络服务,能帮助企业实现传统硬件向智能硬件的转型,解决设备与云端、设备之间、人与设备的连接问题。
“一个新业务的出现,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都是巨大的商业机会,激烈竞争在所难免。”刘启诚表示,2B市场非常庞大,涉及交通、能源、旅游、医疗等方方面面,运营商要想让自家eSIM服务更受欢迎,必须提升技术、业务创新、网络连接等全方位的能力,谁的综合实力更强,谁能形成差异化优势,谁才有机会拿下最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