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活在危机中”!共享电单车“彩虹大战”再上演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共享电单车湖南城市群负责人李超(化名)或许没有想到,短短半年内,自己的同行数量正在指数级增长。
2018年入职哈啰出行负责长沙地区助力车运维工作至今,李超已经是湖南区域的负责人。他的工作开始于早上8点40分的地铁口晨会,在给团队进行工作复盘和部署之后,自己也会做一些线下的维护动作,包括热点商圈的定点维护和拉新工作等。
而今年以来,李超明显感觉到共享电单车行业的拥挤和逐渐升温的竞争局势。
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长沙这个曾因为房价、茶颜悦色一次次登上热搜的网红城市再次吸引全国的目光,这个假期,骑电单车“打卡”长沙几乎成为标配,这座城市的共享电单车骑行需求相比“五一”增长了120%。
共享电单车在长沙的走红或许只是一个缩影。
共享电单车
今年以来,共享电单车在多个城市“遍地开花”,这个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被明令禁止的出行工具,却意外地在二线城市和下沉市场走红。截至记者发稿,据不完全统计,共享电动车品牌已经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10余个,并引发出行和本地生活巨头浓厚的兴趣。
在二季报电话会议上,美团CEO王兴透露二季度向市场投放超过29万辆电单车,他认为电单车业务对美团“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并有意做“领军人物”。而在上半年获得融资后,滴滴旗下的共享单车品牌青桔也一连发布三款新品,其中有两款是电动自行车,这足以凸显出其对电单车市场足够的野心。
实际上,长期以来,共享电单车并不是出行领域的主流布局方向,在巨头入场之前,相比于ofo、摩拜较晚入场的哈啰出行,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和率先布局的电单车战略成为共享两轮领域难以忽视的一股势力。
今年4月,哈啰出行CEO杨磊对外宣布,哈啰电单车市场份额达到70%,但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巨头的强势布局和新玩家的入场正在一步步蚕食哈啰的市场占有率。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哈啰出行两轮出行事业部总经理褚轶群坦言,对于哈啰来说,在滴滴、美团等玩家加大共享电单车投入时,在一定时间内,哈啰电单车市占率下降是必然的。
而作为今年以来在下沉市场尤其是共享电单车布局上显得较为激进的出行公司,青桔单车相关负责人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是各共享两轮企业抢占先机的重要竞争周期,一方面大家比拼投放量和城市规模,整个行业今年总的投放量达到了过去电单两年投放总和的2-3倍。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在对产品做迭代和更新。
对于积极探索下沉市场和讲新故事的巨头来说,共享电单车就像一个接头,一端连着机遇无限的增量市场,一端连着巨头的出行生态重要环节。而这场围绕共享电单车的战事,无论是对资本、玩家实力还是技术基础的要求,都比几年前的共享单车“彩虹之战”高级了不少。
“一个月激增10万辆”
“哈啰助力车2018年3月在长沙投放运营,当时长沙市场上已经有两家企业在运营电单车,我们进来没多久他们就退出了。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青桔、小遛、美团等助力车也陆续进入长沙市场运营。”李超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在长沙运营助力车品牌共有14家,其中头部2-3家。虽然竞争不断加大,作为市场先行者的哈啰也在通过不断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来稳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是整体来讲,市场容量是有限的,车辆的大量投放也给这个城市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
实际上,共享电单车并不是共享出行领域的新物种。早在2017年,摩拜、哈啰就先后推出电单车产品,2018年1月,滴滴也开始运营“街兔”电单车,但由于彼时共享单车激战正酣,大大抢走了电单车的风头,此外,由于不同地区政策的不同,共享电单车也一直在合规的边缘游走。
2019年4月,被称为电单车“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由于一二线城市对于电单车仍未放松监管,直接导致共享电单车在下沉市场迎来爆发期。
由于政策原因,共享电单车没有办法像单车一样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投放,不过共享电单车聚集的三四线城市,也正是这几年来巨头普遍关注的下沉市场,一定程度上,共享电单车也可以成为开拓下沉市场的排头兵。
据《长沙晚报》报道,2019年底,长沙市的共享电动车还不足10万辆,到今年4月超过20万辆,到5月就超过了30万辆,一个月激增10万辆,目前已接近40万辆,共享电动车品牌从4个增加到10余个。
在美团最新发布的2021年生活服务业五大新业态风向标中,共享电单车的热度仅次于今年需求旺盛的社区团购。
2021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五大风向标。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赵雯琪 摄
美团报告指出,2020年,出行巨头们加速布局共享电单车,预计2021年共享电单车将继续下沉,成为更多中小城市包括县城的绿色通勤方式之一。电单车换电师是伴随共享电单车新业态涌现的新职业,随着电单车走向规范化、成熟化,据专家预测,可直接创造超过60万个运营、维修等岗位需求。
同样位于湖南长沙的李利(化名)则仅仅还是共享电单车运维的一个新兵。
今年国内疫情稍有缓和后,李利加入了青桔电单车在长沙地区的共享电单车运维工作中,至今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
据他回忆,共享电单车在今年夏天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除了青桔、哈啰、美团这三家大品牌外,还有很多投放数量1万以内的小品牌只运营三四个月就杳无音讯了,随之而来的则是新品牌的再次入局。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各个行业投入到共享电单车运维人员的队伍中,也意味着如今共享电单车正在成为出行领域的主要竞争看点。
不同于早年间共享单车的跑马圈地,共享电单车的运维和市场竞争正在给一线运维人员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虽然李利和李超在接受采访时没有特意渲染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但实际上,作为一线运维人员,他们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不同品牌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多还有政府监管和用户带来的多重要求。
攻与守:“每天都活在危机当中”
当路面上“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逐渐演变为代表着不同阵营的三种固定颜色时,共享单车市场从前期野蛮竞争阶段进入理性发展时代。而与共享单车有着“亲缘”的共享电单车却因为下沉市场的增量空间迎来了一场新战事。
今年4月,美团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生产企业下单百万台共享电单车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即青桔单车被曝融资超10亿美元,这也是共享单车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
而在此之后,关于共享电单车战事的消息在不断更新。
在二季度财报中,美团对于共享电单车的投入验证了业内此前的猜测,财报显示,美团在二季度投入近30万辆电单车。
王兴在财报电话会议表示:“共享电单车业务高频率的消费场景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对美团而言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其更高效的平均周转率将带来更好的单位经济效益,显示出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我们相信这一业务拥有更大的潜在市场并会加大投入,致力于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军者。”
而在滴滴内部,青桔单车已经成为程维提出的“0188”战略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今年上半年,青桔单车先后获得共计超过11亿美元的融资,据业内透露,该资金也将大量用于单车市场投入。
无论是跨界入局社区团购,还是低调推出“花小猪”品牌,以及对于共享电单车的强势布局,今年以来,滴滴对于下沉市场展示出了足够的兴趣和野心。
青桔单车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桔电单车这两年主要的市场是二三线城市,用助力车的形式来解决中短途的交通问题。明年青桔单车可能会更关注下沉市场,用高续航、大电池的车型解决点对点的通勤和日常出行。
这些对于从下沉市场起家,曾因布局早强势占据共享电单车市场优势的哈啰来说,自己的大本营正在迎来各方玩家的追击,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共享电单车市场份额的下降。
“从目前来看,整个下沉城市对电单车是非常欢迎的,因为在这些城市公交系统不像一线城市这么发达,所以居民出行有非常强烈的电单车需求。”褚轶群表示,在他看来,起家于三四线城市共享单车市场的哈啰已经覆盖城市从上到下最广纬度,同时深谙小城市的运营方式,这些都让哈啰有了比较好的起步优势。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共享电单车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电单车数量已超过100万辆。未来五年,随着各大平台稳步推进共享电单车投放布局,用户共享电单车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激发,尤其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共享电单车投放车辆可达到800万辆,收入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这无疑成为了美团、滴滴等巨头布局下沉市场的新增量空间。而面对青桔单车和美团单车对于共享电单车和共享两轮下沉市场的足够兴趣,褚轶群在压力之余也有着一丝淡然。
“我们每天都活在危机当中,创业公司即使没有外部力量,也要警惕我们跑的速度和方向,倒不会因为多了一两个竞争对手有额外的威胁。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如果有大的公司进来,反而证明这个行业是一个有非常好前景和广阔的赛道,对于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并不是坏事。”他表示。
更好的生意:流量入口?现金牛?
对于玩家来说,除了共享电单车背后的下沉市场蕴藏机遇之外,业内达成共识的是,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似乎是一门更好的生意。
据《全球电动车网》报道,当前共享电单车使用单价基本为每15分钟或20分钟计价2元,也有按照每分钟0.2元计价的方式等。根据实际运营结果,平均每辆车日均使用60分钟,因此如果运营顺利8个月就能回本,普遍情况下10-12个月也能收回成本。
“从电单车整体的定价和被骑行的次数来说,电单车定价比较高,骑行距离比较长,8公里以内(单车3公里以内),客单价会大幅度超过单车。虽然电单车运维成本、折旧成本更高一些,但是路面的调度并没有太大的上升,总体看下来,可变的运维成本占比较单车要小,所以模型从长期来看更为优秀。”褚轶群表示。也有消息称,在过去两年,电单车已经成为哈啰的现金奶牛。
而如此的成本结构,青桔单车也早已注意到。
据青桔单车负责人表示,在营收上电单车的客单价高于单车,因为现在整体市场相对投放还是偏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车辆的周转率也是非常不错的。在客单价和车均单双重影响下,电单车的营收能力高于单车的3-4倍。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整体营利性上电单车还是显著高于单车。
“在未来的规划上,在低线城市,考虑到当地的公共交通体系不是很发达,我们会采取相对大电池、高续航的电单车来解决点到点的通行问题。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我们还会投放一些小电池的电助力车,来作为公交接驳和中短距离出行的补充。”青桔单车方面表示。
据褚轶群透露,在哈啰的战略规划中,哈啰要做自己的App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中,两轮业务既是流量基石,同时未来也要成长为这个平台长期的现金流和稳固的收入利润来源的基石。
虽然目前来看,单车在引流的单位成本上低于助力车,但是助力车的盈利能力更好,而具体到业务本身,如何持续盈利和自我造血,并形成两个业务的协同发展,也成为哈啰当下探索的重点。
今年7月30日,哈啰对外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原单车事业部总经理褚轶群任助力车事业部负责人,同时继续任单车事业部负责人。
哈啰执行总裁李开逐在内部信中表示,单车业务和助力车是比较相似的产品、比较相似的运营方式、面向比较相似的用户场景的业务。而做出这一决策,或许也想让褚轶群将共享单车两轮的运营经验用在当下竞争愈发激烈的共享电单车业务上,一定程度也是对于竞争对手越来越猛的攻势的一种防御。
而在更多巨头战略体系中,共享单车、电单车则有着不同的战略地位。对于滴滴来说,共享电单车更多是其主营网约车业务外对于增量市场空间的探索,而对于美团来说,共享电单车的战略意义则是给平台闭环带来的流量入口。
“我们的短期目标是希望在交通出行领域,包括在共享电单车出行领域,能够占据行业领先的位置。我们要做到从四轮到两轮再到公交,整个出行生态的打通。”在滴滴的战略体系中,青桔单车是其出行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而相比于前两者对于抢夺市场的不计投入,哈啰则更强调在现有的投放基础上问每一辆车要利润,这也就意味着更为精细的运维效率计算,而事实上,哈啰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对外宣布共享单车盈亏平衡的公司。
“共享单车、电单车的核心是对运维效率的重视,具体到实操,点位的选、车辆密度投放的计算,哈啰每开一个城市都会拿到这个城市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来计算这个城市合理的投放数量是多少,基于这样的一些判断,以及整个运维的体系、组织体系的构建和“哈啰大脑”智能运维BOS系统产品上的功能,这些其实都是可以从单车把经验吸取到助力车里面去的。”褚轶群表示。
在褚轶群看来,共享两轮这门生意就是要在很多细节抠效率。而在对运营体系中效率持续化重视的过程中,向每一台电单车要利润的哈啰也有着自己抗衡其他玩家的优势。
长跑关键:技术革命
不同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运营对于电池、车辆停放位置以及安全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对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一辆共享电单车成本大约在2000-3000元,同时锂电池的成本和损失率也很高。一般来说,续航70公里的电池价格在1000元左右。而高昂的成本和锂电池更换成本需要企业前期投入,再加上日常的运营和维护,更进一步推高了企业投入成本。如何综合调动各类资源,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打开市场,已经成为了共享电单车企业是否能够长期存活的关键。
与此同时,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共享电单车的智能系统、网络连接也在迎来新一轮的革新。
7月31日,哈啰出行在首届科技开放日上联合中国联通、紫光展锐、广和通三家企业共同宣布在其共享两轮出行服务中应用4G Cat.1通讯网络,率先迈入共享单车的4G时代,这就意味着共享电单车将开始从功能机走向智能机时代,也打响了新时代的新一轮竞争。
而在日常的运营中,智能调度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以哈啰助力车在长沙的运营为例,智能调度运营以来,在长沙基本条件未变化的情况下,平均每台哈啰助力车可多服务1.75名用户,用户用车满足度大大提高。同样,在合肥,智能调度应用以来,平均每台哈啰助力车可多服务1名用户。
通过智能调度,哈啰出行实现运营提效明显,同时每辆助力车每天被骑行的次数相应提高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收益,是典型降本增效的案例。
哈啰助力车长沙主管张祥介绍,哈啰大脑对站点车辆数进行实时监测与预判,提前发出调入或者调出指令。
“以长沙的铁道学院地铁站点为例,当系统预判1个小时后将出现堆积,会发出一条调出指令给运维人员。”张祥介绍,“提前调度可有效减少热门站点的车辆堆积。”相对应,对于每日热门出发站点,系统也会提前发出调入指令,保证用户随时有车可用。
今年8月,青桔正式对外公布“青桔智控系统”,青桔相关负责人在10月22日对外透露,“青桔智控中心”依托于滴滴出行数据和AI计算平台,构建出青桔在城市中短途出行需求的智能预测能力。该平台通过青桔单车与电单车上配备的北斗+GPS双模式高精度导航定位,不但可以实现“定点还车、入栏结算”,并且可以结合大数据管理,实现日常的智能调度运营和优化车辆调派的功能。
在兼顾智慧运营的同时,青桔也将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安全标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共享电单车的技术升级首先还是围绕安全来做的,电单车多采用锂电池,从生产、制造到充换电的过程,确保所有电池用电的绝对安全是目前青桔单车需要先解决的问题。在电池供应链的选择上我们会筛选行业内良品率最高的,同时青桔自身针对电池安全做了很多动作,我们自研了电池BMS系统,具有核心安全控制算法,兼容铁锂、三元、锰锂等多种材料,针对高低温性能做了充放电算法,做到安全可控,出现故障可以实时主动上报,除常规功能外,还有进水、跌落、失效检测。同时我们的BMS和云端打通,借助云端和数据化的联动,监控整个电池的情况。”青桔单车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同时补充,青桔单车在整个仓库安全建设方面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安全标准。“虽然这一定程度上也对我们的新城市开拓速度有一定影响,但安全是所有业务基石,没有安全一切归零。”
对于安全的极致追求还体现在对于产品可靠性的要求,这个可靠包含了用户在用的时候电量是充足的,包含了刹车安全系统,电单的刹车要求比单车要高,也包含了零部件的完整度。因为电单的重量比较大,比如说倾倒或者摔倒状况也挺多的,如果共性电单车质量不够好的话,完整程度就会比较差,骑行的时候容易划伤用户,青桔做了骑行碰撞模型预警,也就是“守夜人系统”。
而与此同时,在如何融入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中,就需要对定点停放、摆放位置、以及避免占道等细节作出具体的限制,这些都需要共享电单车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来实现。
2019年8月,哈啰出行首次发布其最新迭代升级的智慧系统——“哈啰大脑2.0”,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实现智能供需预测、智能规划、智能调度、智能派单等全业态全链路运营决策智能化。
与此同时,哈啰则将全部单车接入北斗定位系统,通过全面接入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引导用户规范停放,用技术手段优化车辆在市政道路上的停放秩序,这也是北斗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共享两轮。
但是即便如此,随着入驻品牌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市场争夺的激烈,依然有不少城市出现过共享电单车拥堵路面、违规投放的情况,引发政府的频频约谈甚至叫停。如何融入到政府管理系统中,同时又平衡成本、安全与用户体验,也成为了当下共享电单车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市场终将走向寡头理性投放成为重点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共享单车从无序竞争走向理性的人来说,面对当下巨头的重新大规模投入、市场争夺和公开喊话,都很难不将共享电单车的发展历程与共享单车做参照。
就今年上半年,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共享电单车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补贴战和围绕市场份额的争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对比几家主要玩家的App首页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团、青桔、哈啰还是小品牌松果共享单车,均围绕电单车骑行推出较为优惠的月卡和季卡,对于用户来说,平均到每单的骑行成本甚至低于共享单车。
而在坊间传闻中,来势汹汹的青桔电单车补贴力度最大。
对此,青桔单车负责人表示,共享电单车行业的补贴是有限的,市场竞争不是靠补贴战,电单和单车相比刚需更明显。
“一方面资本市场和公众对于共享两轮产品的认知跟几年前是不一样的,并不完全依靠投放和低价抢占市场;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规范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出台了具体的管理细则和标准。目前的管理办法多为总量控制、动态调控、实时联动、期限考评。”他表示。
在青桔单车负责人看来,行业竞争还是会聚焦在产品优势、运营效率、与政府的协同管理能力上,会继续上升到两轮生态发展的竞争,更多围绕在大出行领域中。不过,竞争格局会长期存在,这个领域很难想象只出现一个品牌,但是落在后面的玩家会越变越小,当前大品牌之间的诸侯之争还会存在很长时间,不会出现“某一家突然消失”的情况。
褚轶群则认为,共享电单车当下和单车目前所处的阶段不太一样,单车格局已经趋于稳定,就是三家为主的市场,且大概率不会再出现新的玩家,因为这个生意门槛是非常高的。
“电单车当前虽然有三个主要的玩家,但是具体到很多城市中还有大量的本土品牌,这些公司在当地短期内都是能实现正向比较好的毛利,拉长时间就要看能不能把短期的毛利持续投入到运营中去,形成长期可持续、可复制的运营能力。”褚轶群表示。
可以看到的是,在滴滴、美团、哈啰三大巨头之外,松果出行、喵走出行等小玩家也依然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在9月,松果出行落户定日县,成为第一个投放西藏的共享电单车玩家,而在更多的县城和小镇里,共享电单车品牌也都有超过10家的现象。
不过褚轶群也指出,如果时间拉得足够长,未来共享电单车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将不会很多,因为长期的运营需要门槛,而且越长期,规模带来的运营提升和效率越会发酵出来。
电单车有比较好的盈利模型,同时也有共享单车作为前车之鉴。随着越来越多人注意到这个市场时,前期的大量投放似乎不可避免。随着各个玩家对于市场的投放,一段时间内会给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一些困扰。
“我期望这个行业能够吸取一些单车前期发展碰到的教训,在投放前期考虑到投放本身和一座城市的容纳量,不要在不合适的城市中投入过多的车辆,因为车辆投入过度之后会使得城市乱象滋生。”褚轶群进一步表示。
而在业内看来,“两轮”的竞争尚未到终局,目前场上玩家均“背靠大树”,而最终考验玩家的是自身的精细化运营、与所属生态的协同程度,以及对用户、市场的争夺。
记者手记|切莫走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
共享两轮,这个承载着人类对于环保、低碳排放最高期望的出行工具,从来都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也代表着低碳出行理念的最佳实现路径。
但是当共享单车归于平静,共享电单车硝烟再起时,每个经历过“彩虹大战”的人对于当年的市场无序竞争场景都心有余悸,满街随意摆放侵占街道的“五颜六色”,共享单车“坟场”触目惊心,这些负面影响远远超过共享单车最早出现时所标榜的为绿色、环保以及便利出行带来的价值。
如今,对于踩在“前辈”肩膀上的共享电单车来说,资本、玩家实力的升级,更应该带来的是整个共享两轮行业的竞争理念、技术和环保意识升级。
相信每一个投入轰轰烈烈共享两轮出行事业的企业,都抱有一个让城市出行更美好、同时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的初衷,但是在资本疯狂涌动和新玩家密集入局时如何保持理智,对每个人都是极大的考验。
数据显示,一辆共享电单车的电池寿命是4年,当市场上的共享电单车因为玩家大幅度投入而数量激增时,如何避免大量共享电单车占道、同时合理处置即将产生的海量报废锂电池、废旧车辆,这些都是玩家在加大共享电单车投入预算前应该想清楚的问题。
我们希望,当大家看到共享电单车背后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时,更要看到,共享电单车不仅仅是营收的“现金牛”和企业生态中的关键环节,更是城市系统中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文明进化的推动者。
我们也希望,同样是新生事物,在共享单车的管理经验上,政府对于共享电单车做到包容审慎之余,也能探索出更为创新、合理的监管模式。
与此同时,有机会使用到共享电单车的你我,也要从自身做起,做到不乱停乱放,不私自占用,遵守交通规则。
共享,这个自古以来就代表着低碳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概念,不应该成为被资本和利益绑架的通往文明有序之路绊脚石。也希望每一个与共享电单车相关的利益方、管理者、使用者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何出发。
记者:赵雯琪
编辑:王丽娜
视觉:邹 利
排版:王丽娜 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