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突变。11月3日晚间,上交所及港交所突发公告:暂缓蚂蚁上市。而在暂缓上市的前一夜,蚂蚁已被监管多方“敲打”。一面是IPO屡次创纪录,一面是监管风暴强势压顶,自马云外滩金融峰会喊话十日以来,蚂蚁屡次被置于风口浪尖。眼下投资者最为关切的是,监管紧箍下,蚂蚁IPO能否重启,又该如何进一步规范业务。
沪港IPO紧急“熄火”
按照原定计划,蚂蚁将于11月5日在沪港两地同步挂牌上市。为了这个全球最大IPO,蚂蚁已准备良久。从8月25日公布招股文件、9月18日闪电过会、10月26日揭开发行价悬念,再至10月29日A股火热打新,蚂蚁IPO的每一步都走出了“加速度”。
然而敲钟未至,蚂蚁却先收到了来自监管的“大礼包”。11月3日晚,上交所首页公告称,决定蚂蚁公司暂缓上市。理由为蚂蚁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且公司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与此同时,港交所也公告称,暂缓蚂蚁H股上市。
11月2日晚,据证监会官方发布,当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对蚂蚁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巧合的是,约谈一事公布后不到半小时,银保监会官方再发消息,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新规”)。其中,无论是从原则上禁止跨省展业规定,还是联合贷款出资不得低于三成等条例来看,均足以对蚂蚁小贷业务构成重击。
针对暂缓上市一事,北京商报记者向蚂蚁方面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称,如果单纯不符合信息披露要求,按照监管规定披露以后还可以继续上市;但如果被监管认定为“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那么后续走向存疑。
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则称,上交所要求蚂蚁进行风险说明,且要求对上市所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改变作出评估,完全合理合规,从保护股民、提示风险的出发点也应该暂缓。但暂缓不等于退出,相信只要符合上交所条件,仍然有继续上市的可能。不过从大的环境来看,可能会改变蚂蚁的上市进程,包括相对应的估值逻辑。
此外,联储证券研究员马炜也认为,尽管上交所暂缓蚂蚁上市,但补足披露信息后,蚂蚁或可继续上市。一方面,蚂蚁在上市前,接受最强的监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蚂蚁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对金融科技的监管绕不开蚂蚁,对小贷市场的监管同样绕不开蚂蚁。此次监管风暴可以说因蚂蚁而起,也可以说是对整个行业的监管风暴。后续,蚂蚁可能会接受强监管下的上市资产业务板块重整+修改上市的估值。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尽管上市暂缓,但后续继续上市毫无悬念。正如券商投行资深人士何南野指出,上市暂缓,一是为了呼应四部门约谈后的监管精神,对蚂蚁上市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二是近期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对蚂蚁的经营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客观上也需要暂缓,并充分向投资者披露风险后,才方便推进下一步的工作。
“从目前看,蚂蚁上市是无悬念的,只要充分披露风险,并积极根据监管精神进行内部整改,上市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何南野称。
花呗借呗戴“紧箍”
在业内看来,蚂蚁此次遭遇的监管风暴,导火索在于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仗“蚁”直言。彼时他喊话国内金融监管大谈创新,批判银行是当铺思想,称巴塞尔协议是“老人俱乐部”,语惊四座的同时,也在金融行业引发了巨大争议。而自马云发言十日来,蚂蚁已被屡次置于风口。
监管“高规格”约谈,小贷业务再受约束,一切看似突然,但实则早已有迹可循。一个重要的信号是,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强调,“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虽未点名,但在业内看来也有对马云言辞的隔空回应之意。
与此同时,央行行长易纲近期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大型科技公司创新风险。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11月2日也发文称,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中,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寡头垄断地位收取过高费用,增加了金融消费者成本。此外,郭武平点名道,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蚂蚁如今面临的监管挑战着实不小。正如苏筱芮所称,网络小贷牌照、消费金融牌照由银保监会管,金融控股公司归央行管,而蚂蚁目前的主要风险点就在网络小贷和金控这两个业态上,尤其是金控这块还有很多配套细则尚未公布,监管后续的手段中还有很多可发挥的空间。监管加码,对蚂蚁构成实质性冲击,尤其是花呗、借呗类业务将戴“紧箍”。
王蓬博进一步指出,除了监管挑战和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外,蚂蚁赖以生存的支付基础也将面临挑战。如果互联互通继续推进,类似美团、滴滴等场景掌控力度较强的平台,如果发力支付闭环,蚂蚁的用户和商户基础就有可能受到挑战,这些都可能会对蚂蚁的业务产生影响,进而对蚂蚁的利润增速造成冲击。
不过,目前网络小贷新规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一切仍尚有变数。马炜认为,蚂蚁和监管的博弈仍未结束。不过,所有的新金融归根到底还是落在金融上,金融监管的创新是有边界的,蚂蚁必须接受和融入现代金融监管的主流标准。要解决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都应当遵循金融监管的规则,在不超过金融监管边界的前提下规范创新。
微贷科技业务模式或调整
实际上,蚂蚁此前也曾在招股书中作出相关风险提示,包括“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无法维持高速增长的风险”“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风险”以及无法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等。
“正如蚂蚁所言,其业务高度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苏筱芮指出,后续,蚂蚁可加大纯科技业务的比重,尽快将蚂蚁链等规模化、商业化,用真正的技术驱动来回应市场对科技公司身份的质疑;此外,可在金融监管框架内继续发挥自身的牌照作用,接受持牌机构存在严格杠杆率约束的现实,按照过往持牌金融机构的标准来继续展业。
“在IPO之前监管落地,实际上是对蚂蚁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了确定的说法。”王蓬博进一步称,今后,很多中小网贷公司运营门槛将被抬高,但借款人需求依然存在,这部分需求只能由蚂蚁这种被规范以后仍有资金能力的机构来操作,这反而有利于市场集中。当蚂蚁已经成长为今天的体量,业务拥抱监管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蚂蚁一方面需要重新申请全国牌照,另一方面联合贷款出资比例等造成的业务杠杆限制,对于其业务增长的影响也可能最为直接。待新规正式落地,蚂蚁的微贷科技业务模式将进行调整。不过综合看,蚂蚁若上市后资金储备丰富,后续也可能采取其他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或者用纯科技服务的方式进行微贷科技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