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文)在今天举行的华为“2020欧洲创新日”活动上,华为高级副总裁、董事陈黎芳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今年是第八届华为欧洲创新日,并首次来到波兰来举办,也是第一次采取线上的形式。
中国有句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陈黎芳说,疫情虽然拉远了我们的物理距离,但也让我们彼此更加紧密相连。波兰有着灿烂文化,自强不息,这个国家人才辈出,涌现出哥白尼、居里夫人、肖邦等伟大人物及十多位诺贝尔获得者,他们所提出的创新理论与人文思想推动的人类社会的进步。
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面向影响未来发展的共识,疫情大大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但数字化世界更需要探索和创造,因为人才是这一切的基础与动力。
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人才,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的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将有1,000万ICT人才缺口。“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生来就是哥白尼或肖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培养更多高质量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藉此机会,陈黎芳也谈到华为的人才培养理念、机制与实践。
第一,华为认为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赖学校,企业的加入能够更加高效培养社会与行业需要的人才,并且推动科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以5G为例,2008年土耳其教授Arikan发表关于“极化码”的论文;2010年华为看到“极化码”作为优秀的信道编码技术的潜力,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2018年“极化码”成为了5G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全球已经有超过9,000万5G用户,花了十年时间将5G从一个纸面上的理念转变为商业应用,这离不开全球通信企业数万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付出。反过来,在这个过程中也培育了非常多5G产业链人才。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人类社会在自然科学上任何一点发现和技术发明都会逐步传播到世界,就像灯塔一样,整个世界都在灯塔的照耀下加快了步伐。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大学研究的灯塔指引人类信息社会的发展。”
截至2019年底,华为已经与全球900多所大学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我们每年在与大学合作经费上投资超过3亿美金,赞助300多位教授从事研究,并且没有知识产权要求。
第二,华为认为ICT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要开放合作与世界交换能力,打造人才生态圈。人才要流动,思想要交流,这样碰撞出的火花无论被谁应用都是有利于贡献社会的。只有人才生态圈继续保持循环与活力,我们才能够给产业链的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仅靠一两家企业,最重要的是联合伙伴的力量持续地进行人才和输出。当前,华为与全球培训合作伙伴合作,面向全球公众提供培训与认证服务,截至2019年底,华为授权培训合作伙伴全球分布已超过110家,华为还在全球与50多所院校合作设立了ICT学院。在欧洲自2011年以来,我们已在英、法、德、罗马尼亚、波兰等12个国家与院校合作,成立华为ICT学院。这些ICT学院已培养100多名ICT学院讲师,每年约培养1,500名学生。
第三,华为认为ICT领域的女性领导力仍然不足,华为一直以来都呼吁需要从教育层面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支持,为女性赋能,使得她们在当前数字经济中具有最根本的竞争力。根据ITU报告,在大多数国家ICT行业仍旧被人们视为男性的天下,女性在IT领域的技术人员只占30%,在ICT管理人员中只占15%,在ICT战略和规划专家中仅占11%。
不管是大学教育还是受过培训,华为将给予女性更多机会接触和进入科技行业,华为从2008年起开始举行“未来种子”项目,这个项目旨在帮助培养本地ICT人才,目前已经有来自126个国家全球500多所高校的3万余名学生从中收益,华为“未来种子”项目承诺女性学生的比例将达到40%。
20年前,华为在瑞典开设了第一个研发中心,与产业界、学术界联合创新,迈出了欧洲发展的第一步。20年后的今天,华为的业务已经覆盖了欧洲所有国家,欧洲市场支撑了华为公司业务的全球化扩展,华为在欧洲的长期发展也助力了欧洲经济的繁荣。目前,华为在欧洲拥有1.3万多名员工、23个本地研发中心。2019年,华为为欧洲贡献GDP达到164亿欧元。
陈黎芳说,华为扎根欧洲20年来,华为已经成为欧洲的华为,既是欧洲通信产业的贡献者,也是欧洲本地价值的创造者与数字生态的推动者。今天不管是面对疫情的挑战还是全球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华为融入欧洲、投入欧洲、贡献欧洲的决心和意志都不会改变。
哥白尼曾经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人们对未来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科技创新的成果将普惠全球,最终受益的是全人类。
波兰还有一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华为创新日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互相问路的地方,共同为未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