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0,如果给这一年的网络生态提炼一个关键字的话,非“治”莫属。这一年,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正式施行,到公安部的“净网”行动、国家网信办的“清朗”行动,网络空间的治理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这一年,疫情冲击下的社会情绪波动使得网络暴力愈演愈烈,频频反转的网络事件将“社会性死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饭圈互撕、祖安文化、阴阳话术等不良网络行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所有这些问题都呼唤着清朗网络空间的形成,提醒着我们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仍任重道远。
2020年,网络暴力成为网络生态治理的焦点。从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湖北人被恶意攻击,到最近的成都疫情确诊女孩和杭州被造谣出轨快递员女子遭遇网暴,长期以来社交平台上的网络暴力行为一直屡禁不止。在网络匿名的“庇佑”下,“键盘侠”们动辄进行道德审判、立场站队,极端情绪充斥网络,理性讨论变成了一件难事。
网络暴力不仅表现在社会事件中,还被应用在商业竞争领域,甚至形成有组织、有策划的产业链。在饭圈互撕中,运用祖安文化、阴阳话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方式;传统的网暴还可以“72变”,通过写小作文、视频剪辑、话题引流、买卖热搜、大V煽动等达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目的。某些网络平台对于网络暴力不仅不严加监管,反而任由各种颠倒黑白、突破道德底线的信息肆虐网络,通过煽动大众情绪来攫取“毒流量”,这不仅给被网暴者造成严重伤害,更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网络暴力背后是社会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的滞后。成都疫情确诊女孩赵某在活动轨迹被通报后,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陆续被泄露,赵某在网友一次次的转发中被加诸恶意;在众多社会事件中,当事人被人肉搜索,而参与搜索的网友们却不以为意,殊不知已经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日常生活中手机、人脸识别系统过度索取个人信息用于其他用途,漠视个人信息满天飞,将可能给不法分子窃取个人信息和财产以可乘之机。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都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在此前的江歌案中,网民谭某恶意发帖攻击江母,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伪造血衣诬陷老师体罚的广州家长亦被判刑;被造谣出轨快递员而遭到网暴的女子发文称“绝不退缩”,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与网暴者抗争到底;擅自转发成都疫情确诊者信息的王某也因严重侵犯他人隐私被依法行政处罚。经过一系列事件后,拒绝网暴、理性发声逐渐成为网民共识。
2020年,针对各互联网平台上涉及网络暴力、侵犯公民隐私、恶意营销、淫秽低俗等不良信息的行为,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专项行动进行整治,已取得明显成效。
3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开始施行,为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提供了明确可操作的制度遵循;4月,公安部“净网2020”专项行动全面展开,严打涉疫情“网络水军”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整治网络违法犯罪生态;5月,国家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8个月的2020“清朗”专项行动,覆盖包括网站、、手机浏览器、移动应用程序等各类网络传播渠道和平台,集中清理了大量违法和不良信息,封禁多批反映强烈的违规账号;8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集中整治“饭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对网课平台上色情低俗、暴力恐怖的不良内容依法进行打击。多部门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重拳出击极大震慑了不法分子,网络舆论生态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应当看到,虽然当前网络环境已大为改善,但诸如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不良网络行为仍无法彻底铲除,相关部门对此的监管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不少漏洞,人们上网时的不安全感依然强烈。网络内容生态治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和网民要形成合力,各尽其责,才能让清朗网络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