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供应链要顺应产业规律,推动互补发展

相关专题: 芯片 物联网

疫情下,要如何打造安全可控的供应链?又要如何遵循供应链规律?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表示,制造供应链最大的特征是永远去往成本最低的地方。

“供应链不可能往成本更高的地方去,这不符合产业规律。”他在采访中解释道,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做正确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新的机场、高速铁路。这种改变不是暂时的,而是几十年的积累,一个国家专注经济发展,政策有力度,市场有规模,连续持续投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投新一轮基础设施,这是良性循环。外商看到中国有出众的基础设施和技能工人,成本又低,因此大批进入中国市场,最终就形成了产业链。”

他说,“在这一背景下,要把几十年来持续按照产业规律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打断,突然不再按照规律地部署到世界其他地方,是很难实现的。我相信短期内会有人尝试,但除非你有钱重复投资,或者是拿出三倍以上的成本去运转,否则我不知道这可以持续多久。”

按照产业规律建立的供应链很难打断

第一财经:从产业的角度讲,你是否认为供应链真的会出现部分脱钩等现象?

杨旭: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疫情中,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看到许多物品出现断货或生产放缓的情况,而这些物品大都集中在亚洲,因此他们会有所反应,这种恐慌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种想法是,如果这些工厂不设在亚洲,问题是否可以得到缓解?理论上来说,可能是这样的。如果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设有工厂,当疫情发生,抗疫物资就不需要从某一个地方获取。但这种想法没有考虑到的是,为什么当今全球供应链都朝着亚洲甚至中国倾斜呢?过去几十年,随着中国制造能力不断加强,工人技能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增加,就像滚雪球一样,产业链、供应链建立起来,成本被削减。

制造供应链最大的特征是永远去往成本最低的地方。供应链不可能往成本更高的地方去,这不符合产业规律。供应链可以通过政府激励等方式被转移,但这是暂时的,一旦激励政策停止,若企业发现成本是之前的三倍,情况很难维持。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做正确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新的机场、新的高速铁路。这种改变不是暂时的,而是几十年的积累,一个国家专注经济发展,政策有力度,市场有规模,连续持续投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投新一轮基础设施,这是良性循环。外商看到中国有出众的基础设施和技能工人,成本又低,因此大批进入中国市场,最终就形成了产业链。

在这一背景下,要把几十年来持续按照产业规律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打断,突然不再按照规律地部署到世界其他地方,是很难实现的。我相信短期内会有人尝试,但除非你有钱重复投资,或者是拿出三倍以上的成本去运转,否则我不知道这可以持续多久。

总而言之,要想转移供应链,消费上没有可替换市场,制造上要用几倍的成本重复投资,还需要时间和培养技能工人,以及其他产业链一齐转移,这是很难实现的。可能有人会尝试“部分”脱钩,但这能否持续,要打上一个问号。中国有句话叫“顺势而为”。转移去成本更高的地方,是不符合规律的。

“芯片荒”但英特尔不慌

第一财经:现在芯片荒对英特尔有何影响?

杨旭:英特尔是典型全球布局获益者,工厂遍布美国、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地),封装测试在成都、马来西亚和哥斯达黎加。

两三年前,英特尔就开始在全球扩能以及更新生产线,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都有所提升。疫情发生后,我们心里是有底的。我们认为工厂不能停,否则全世界所有计算机产业都会受到重大影响,因为6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是从成都封装测试出产的。中方很支持商务发展,并不是一刀切式管理,他们表示只要管控得好,就可以不关工厂。结果是,从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到今天为止,工厂一天都没有关停过,而且没有一个人感染,保持了90%以上的准点发货率。后来,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借鉴了中国成都和大连的经验,工厂也很顺利地运转下去。

第一财经:此轮芯片荒会持续很长时间吗?

杨旭:现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芯片荒最严重的领域是工业控制类,比如汽车,因为汽车芯片太碎片化了,不仅总量大,而且产品类别多,相互也不能兼容,很容易耗尽产能。所以,疫情时期很多国家进入了经济封锁,不仅工厂关停,生产原材料和封装材料的厂商也关停了,影响到了汽车芯片的生产。

加速芯片荒的另一个原因是,疫情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居家办公。一些没有配备笔记本电脑的公司开始大量购置笔记本电脑。

“谁关门,谁吃亏”

第一财经:你提到中国的规模、产业资源和政策的力度都是无可比拟的。你认为开放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机遇?

杨旭:我深信不疑的是,“谁关门,谁吃亏”。

美国的高科技创新能力很强,对世界的影响力、硬件和软件的开发以及产业链的凝聚程度都很强,英文单词叫Premium(高价优质)。而中国的优势是规模,双方可以实现一种互补。

比如,中国做的是主流产品,大部分还没有完全到最上面的Premium水准。无论从附加值、品牌效应、芯片性能还是在市场适用的领域来说,起码现在(还做不到)马上可以取代美国(的产品)。

拿汽车领域的“互补”举例来说,一开始很多汽车企业若想进军中国市场,必须以合资形式进行,因此当时很多外资公司有不少担忧,觉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外资车企起初只是引进一些很简单的单一产品,比如桑塔纳在中国就跑了好几十年。但后来大家发现,原来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如此之大。即便中国开始自己制造汽车,也并没有影响外企高端车系的销售,相反,一些豪华汽车反而销量提升。现在,全世界最豪华的车型卖得最好的是中国市场。

我觉得在半导体领域,会展现出同样的趋势。比如,英特尔生产的芯片是在电脑或数据中心使用的。短期内,国内没有这样的产品。中国目前更多做的是手机芯片或所有的智能终端的芯片。

这需要时间,而且也必须要按照产业规律才能实现。产业规律不只是制造上的规律,还有创新、设计等方面的规律。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如何配套,整体如何协调,这未来都需要持续加强工作。

我觉得在半导体领域,会展现出同样的趋势。比如,英特尔生产的芯片是在电脑或数据中心使用的。中国目前更多做的是手机芯片或所有的智能终端的芯片。

智能终端里面的芯片叫系统芯片(SoC)。这种芯片是模块化设计的,最典型的比喻就是中国人的大排挡,无论要做鱼香肉丝、麻婆豆腐还是回锅肉,肯定要先把原材料准备好,然后看市场需求,以此进行排列组合。在芯片设计中,可以原材料比作各种不同的模块,有处理数据的,有处理图形的,还有进行传输的和存储的。然后,根据现在的市场需求,采用不同的模块。

中国的SoC设计是模块化的,这是未来物联网趋势。在众多的“物”和碎片化的市场面前,设计成本要低,设计速度要快,但英特尔这样的公司没办法满足这样的速度和成本要求。这就是所谓最大的互补。

这是产业规律,未来我们都要进入数字经济,要物联网,要智能化,要产生数据。这背后巨大的芯片市场,更多要求的是SoC的设计模式。这就体现出中国优势,因为这种碎片化的、细分的、低成本的、快速设计的产品,英特尔做不出来,但我们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做。

回到我刚才提到的Premium,现在可能英特尔或者是美国的公司在高级领域,但众多未来需要的芯片,那些推动数字经济所需要的智能终端内的芯片,都在中国的产业链中。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互补。

第一财经:去年年底,中国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在这份产业目录中,多项半导体和芯片的研发与生产被列入鼓励外商投资的目录范围。这对于英特尔来说有何利好?

杨旭:这是非常好的消息。我之前一直谈互补关系的重要性。但当找到了可以互补的领域,仍然需要在产业市场中深挖,不能以为简单的全球性产品可以满足任何市场各个产品段的需求,这很难做到。因为产品越来越细化和碎片化,就要求企业增加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以及对当地需求的判断。在一些事情上,企业要把自己该做的做到最好,否则就容易被赶超;在其他方面,要与互补性强的合作伙伴想办法互补,这也符合中国提倡的“双循环”策略。

企业要找到参与内循环的方法,不能长期向全世界售卖同样的产品。如果没有拿出更为当地化的东西,就不能完全满足在本地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YD5GAI”免费领取《中国移动:5G网络AI应用典型场景技术解决方案白皮书
  • 2、回复“5G6G”免费领取《5G_6G毫米波测试技术白皮书-2022_03-21
  • 3、回复“YD6G”免费领取《中国移动:6G至简无线接入网白皮书
  • 4、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5、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6、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7、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8、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