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将对网络平台在青少年保护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平台也开始对青少年模式进一步升级。
儿童节当天,微信官方号发布,其青少年模式再次升级,范围涵盖到视频号,并将成立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不仅如此,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实测发现,几家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都有所升级,其中备受质疑的“通过找回密码功能绕过青少年模式”的漏洞已被堵死,想要“找回密码”必须提供成年人身份证信息,并进行人脸识别才可解锁。
“青少年模式”升级 视频号专属内容池将上线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9.2%,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岁—10岁。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今天的未成年人,相比于父母一辈,有着更熟练的互联网运用技巧、更便捷的互联网接入途径。这让孩子们“坑爹”的招数逐渐提上了新高度,其中最为让家长头疼的便是“充值”、“打赏”……
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一些短视频及直播平台通过上线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等功能,防止青少年过度使用。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其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单设一章,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这将对各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平台也开始对青少年模式进一步升级。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6月1日,微信官方信息第一出口公众号微信派发布文章,称微信青少年模式保护能力再次升级,进入视频号将能看到精选的适合青少年的内容,该能力目前正在覆盖中。除“设置”的入口外,打开视频号,也可根据弹窗消息来设置青少年模式。同时,支付的保护能力也有所升级,开启青少年模式后,Q币充值、微粒贷、理财通、信用卡功能也将不可用。
腾讯公司表示,微信视频号在2020年10月就已经被纳入微信青少年模式的管理范围,视频号的直播功能晚于青少年模式上线。随着视频号的功能完善和更新,微信青少年模式也同步覆盖视频号,如开启后青少年将无法使用微信豆功能,也无法在视频号直播间进行打赏。
记者体验:摇一摇、看一看、附近的人都用不了了
记者实际操作发现,该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位置,需要进入微信后点击“我”,“设置”中设有“青少年模式”,输入微信登陆密码,进行验证即可开启青少年模式。如需关闭青少年模式,则需要再次输入登录密码。密码无位数限制,包含特殊符号,可设置难度等级较高的微信密码。
除了视频号的相关限制,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下还提供了针对公众号、微信小游戏、小程序等功能的限制。在开启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仅可浏览已关注的内容或账户,同时无法在微信内搜索,或是正常查看其他人分享的未关注账号的内容。此时,摇一摇、看一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在青少年模式下,都为默认不可访问状态,搜一搜则将根据用户设置的许可范围进行搜索结果的适配。
微信针对平台上述内容,还开发了独立设置权限范围的功能,分为“不可访问”、“我关注的青少年内容”和“青少年内容”等。家长可针对每一种功能,设置想让孩子看到的内容。
此外,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下对外链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用户点击后无法正常打开访问,会提示“青少年模式下该内容不可访问”。
腾讯公司接受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采访时表示,除此之外,青少年使用时长管理等更多功能也在计划中,将进一步提高保护青少年的能力,也将根据家长的建议和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体验。
记者亲测多款视频APP开启人脸识别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楚洁告诉记者,不同网络场景适用不同未成年人保护模式,适合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也并非适合所有产品互联网产品之间,彼此形态有差异。而与此相应,各产品形态下对青少年保护的有效方式也有所区别。
记者也对抖音、B站、快手等多个视频平台的防沉迷系统进行测评。测评中分别从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设置入口容易找到程度、不易被孩子自行关闭程度、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程度、内容类型和丰富程度,以及是否可以有效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等多个方面进行测评。
其中,抖音、B站、快手、斗鱼、虎牙等平台对于青少年保护入口位置不一。几家平台进入青少年保护模式时都需现场设定4位数密码。
开启模式后,平台将关闭“充值”和“打赏”等功能,其中主播头像、关注功能也被关闭。平台推荐视频将以书法绘画教学、亲子教育、人文科普、传统文化、手工制作、自然科普等为主,或部分幼儿视频。
另外,每日22时至次日早6时期间无法使用软件(输入密码可解除限制),此时间段外,用户使用时间超过限额时间(默认40分钟),软件亦会强制终止观看。
北青报曾就个别平台“关闭青少年模式密码门槛低”一特点进行过报道,用户只需向平台申请短信验证码,即可关闭、更改青少年模式密码。
在此次测试中,记者发现几家涉及此问题平台均有升级改善。开启青少年模式后,进入“找回密码”阶段,几家平台均采用“实名认证”和“人工申诉”。其中实名认证除了上传用户身份证信息外,还需进行人脸识别。“人工申诉”则需用户本人手持身份证和写有“仅用于平台密码重置”的纸张的照片要求本人、身份证、纸张在同一张照片中,将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方可重置密码。
但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如果在手机交给未成年人之前,仅在软件中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不开启手机青少年保护模式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只需卸载之后重新安装软件,即可绕过青少年保护限制,一切功能恢复如常。
专家:孩子自控能力低 家长不能一味依靠“保护模式”
心理咨询师高爱华认为,即便APP开发各种“青少年模式”,减少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但家长也不能一味的依靠这些去约束和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大人也要要学会放下手机,多关注孩子。同时,尽量减少围绕学习、考试、社交等与孩子发生争吵、指责、批评、讽刺等一系列冲突性话语,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伙伴的陪伴,才能逐渐远离网络的诱惑。
陈楚洁指出,国家规定网络产品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和消费管理,除了游戏外,短视频平台也极容易引起未成年的沉迷。他认为,现实中不少短视频平台以算法主导来推荐内容,一条接着一条不停刷屏,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在强大的机器算法面前恐难以自拔,国家呼吁平台加强管理确属应当。
陈楚洁表示,互联网产品之间,彼此形态有差异。与此相应,各产品形态下对青少年保护的有效方式也有所区别,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进行探索,更关键的是要确切落到实处。青少年模式的上线并不代表着一劳永逸地解决网络保护问题,立法者、企业、学校、家长还需要共同合力,促进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
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文/王浩雄 统筹/孙慧丽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