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黎慧玲 北京报道
当不少人以为数字人民币还停留在概念和测试阶段时,它却正在以远超过此前的速度悄然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中。
5月6日,厦门地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5月9日,天津市财政局开展数字人民币工资发放试点工作;
5月23日,全国首个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GPS定位、亲情通话、紧急求助、电子围栏等功能的数字人民币智慧学生证落地海南三亚鲁迅中学;
5月26日,厦门住房公积金中心联合建设银行,发放了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住房公积金贷款;
5月30日,大连海关完成了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关税缴纳业务;
6月10日,全国首张数字人民币车险保单由阳光保险完成。
自今年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以来,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数字人民币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花式落地”。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地政府保经济、促消费的浪潮里,数字人民币获得了应用落地的更好机会。包括深圳、杭州、金华、成都、温州、厦门等多个试点城市,近期进行了又一波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来全国累计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已接近2亿元。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它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这其中最核心的定义,即数字人民币与现行流通的实物人民币一样,都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作为数字人民币试点两年最迅猛的落地,这项定位为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的法定数字货币,也从试点区域政府、银行间的各自推广,转而进入企业密集涌入参与的阶段。
记者采访了解到,仅最近一个月,包括京东、美团、唯品会等多家互联网电商平台均积极参与各试点区域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一些平台为了挤占数币红包的“独家头衔”不惜拿出真金白银进行补贴。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论坛上提及数字人民币推进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扩大试点范围;其次是推行数字人民币市场化;最后是建立配套法律和监管依据。尽管从目前来看,数字人民币仍处于第一阶段,但伴随着试点地区的你追我赶、平台企业的不断加入,以及用户量逐渐扩大,作为开启我国数字支付新的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和推广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数币推广始末:从低调测试,到红包“加速”、应用“开花”
今年4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要求继续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随即宣布在现有试点基础上增加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广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和厦门市、浙江省承办亚运会的6个城市作为试点地区,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景试点结束后转为试点地区。
加上此前分两批次以“10+1”方式落地的试点地区,目前我国已有共计23个地区的用户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自2020年4月开始试运行以来,两年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的影响,数字人民币最先在试点地区开展的推广方式,就是发放红包,以消费券的形式,吸引试点地区用户下载并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
深圳是全国首个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城市。2020年10月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摇号抽签”的形式,在深圳市罗湖区发放了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由于支付是双边行为,此次红包发放也带动了罗湖区内共计3389家商户开通了数字人民币支付系统。
这就是数币红包的首次亮相。但在此后一年多里,通过红包消费券的方式推广数币并没有过于密集,自深圳开始一直到2021年底,全国试点地区大范围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仅有5次,总金额不足1亿元。
对于一项自主研发,且完全依托于移动应用的数字货币来说,过去的两年时间,更像是对数字人民币App的不断测试与优化期。不过,作为支持新零售支付的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在账户、结算、转账方面的便利性,还是在推广之初就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即商户)已超过808万个,累计开立的个人钱包共2.61亿个,总交易金额已达875.65亿元。
如果从一款支付工具的角度来说,在两年时间内实现如此规模交易额已属不易。但对于法定货币来说,尽管还在测试阶段,如此数据显然还达不到普及应用的效果。
不过,新一轮的提速很快到来。今年宣布第三批试点以来,4月底,深圳作为老试点地区首先通过微信小程序“数字人民币红包助手”发放了15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到5月,该地又联合美团发放了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
到6月初,成都又通过京东、唯品会、美团3个电商平台,分3次共计发放了1.6亿元数字人民币红包。此后包括杭州、温州、金华等地也陆续开展了类似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派发。
过去两个月来,全国各试点地区就组织了超过7轮数字人民币红包派发,总金额超过2亿元,超过了过去两年数字人民币红包推广的总和。
在近期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热潮中,除了各类为开通子钱包而积极参与的电商消费平台,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踊跃参与,只不过参与方式各有不同。以微信支付为例,截至目前已经分别参与了深圳、杭州两轮数币红包发放,通过为政府定制红包发放小程序,成为数币连接政府、商户与用户之间的桥梁。
此外,六大国有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的指定运营机构,也自今年开始不断加码与政府、平台企业及机构的合作,不断推进数字人民币在各个领域落地。前文提到的厦门住房公积金贷款、天津财政工资发放、校园智慧卡以及车险保单等场景,均系各大银行牵头的合作。
一方面借力红包促消费实现用户推广,另一方面加大使用场景的开放力度,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力度可谓空前。
国内一家电商平台商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促消费背景以及“6·18”电商节等活动叠加下,各大平台都在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合作数字人民币红包派发,因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争取用户和入口的做法。
该人士分析,数字人民币App属于央行管辖,与各平台App打通后可以实现支付行为的直接跳转,且不少电商平台此前都在布局自己的支付业务,因此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在流量跳转、用户扩张方面不会再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限制,算是一条全新的路径。
商业机构灵敏的嗅觉显然已经意识到,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可能将改变现有用户支付习惯并催生出新的机会。
不过,即便是今天,很多居民仍然对数字人民币一知半解。记者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的相关评论中注意到,大多数网友仍然对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宝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区别不甚明了,其需要打通银行账户,与实体存款价值共通共有的应用逻辑也不甚理解。
走近数字人民币与数币App
对于大多数还没有体验过数字人民币的消费者来说,数字法定货币的概念或许容易理解,但对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使用以及在C端的数字人民币App,仍然缺乏认知。
根据央行在2021年7月发布的《数字人民币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释义,数字人民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白皮书》还强调,开发数字人民币,是为了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安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
定位为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就意味着其与此前各类数字货币的重要区别。此前包括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实际最开始的使用范围都是金融领域,以一种类似现实货币的代币概念存在,并且拥有换算关系。
而定位零售支付,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从一开始就是瞄准C端用户,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消费领域得到普及。这也就使数字人民币必须要在C端有人皆可为的操作体验。
因此,现阶段大部分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实际上都要依托于由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发的数字人民币App。用户需要下载并开通指定运营机构(六大国有银行、招商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钱包,并通过实体账户转移人民币才能实现。
而基于手机所在定位的不同,用户是否在试点区域内,也是目前能否开通数字人民币账户、支付消费的关键。
这并非数字人民币App的全部内容。作为一款移动应用,如果数字人民币App兼具了法定货币账户(类似手机银行账户)以及移动支付工具的特性,同时由于它是数字人民币在C端使用的唯一入口,其开设的“子钱包”和“红包”功能,又像一个收纳所有移动消费应用的集合,并不断扩大。
这种官方应用的模式,从一开始就告别了民企平台直接互相隔绝用户与流量的尴尬,数字人民币App对于接入其系统的平台并没有其他限制,只要用户选择开通对应平台的子钱包,就可以直接在该平台使用数字人民币App完成支付。
尽管目前全国只有23个试点地区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App,但这款代表着未来数字法币的应用早已收获了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的支持。从目前的子钱包目录来看,已有包括京东、美团、滴滴、饿了吗、国家电网、携程、顺丰、腾讯视频等多达67家机构和平台可以直接开通,而支付宝背后的网商银行、微信支付背后的微众银行,也已被列为钱包注册机构,这两款移动支付巨头也早早都开通了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
此外,作为一款支付工具,其在钱包设计上还分为个人钱包、对公钱包、软钱包、硬钱包等分类,既可以无须充值利用软钱包直接消费,也可以依托IC卡、可穿戴设备及其他硬钱包设备进行“贴一贴”互转。
这些功能实际上与此前各类第三方支付工具雷同,但由于其仅服务于数字人民币这个新的法定货币,这让数字人民币钱包App具有了其他支付工具所不具备的特征。
一位银行支付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数字人民币App所注册的账户和钱包都是可以与个人实体账户直接对应的;其次,由于综合使用数字证书、数字签名、加密存储等技术,且所有用户信息及交易记录都仅由央行掌握,可以大大降低交易风险和匿名信息保护,大幅提升交易安全。
不过,这些功能与场景的应用以及安全性的提高,依然有赖于商户和用户侧两端的广泛使用。而与各类第三方消费平台的互联互通,则预示着,仅就数字人民币App来说,它似乎拥有着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前景和能力。
开启移动支付“新时代”?
数字人民币目前被定义为M0,而数字人民币App作为C端入口,几乎可以无缝容纳所有移动消费平台及应用。此前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这种设计本身就给未来中国的零售移动支付打下了新的基础。
兼容并蓄的功能设计,也正是数字人民币应用的初衷。上述《白皮书》在陈述研发背景时就认为,随着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在中国快速发展,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培养数字支付习惯与需求的同时,经济社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客观上需要更为安全、通用、普惠的新型零售支付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作为公共产品,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这也是目前数字人民币及数字人民币App可以看到的前景和定位之一。一位支付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一旦数字人民币实现全面推广,用户量和商户开通都达到一定规模,那么数字人民币App所具备的功能就几乎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不过,这看起来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在数字人民币的定义中,其作为零售移动支付基础设施,仍将与人民币长期共存。也就是说,究竟用什么平台,依然由用户选择。而上述研究员也认为,支付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除非对用户使用的便捷性有较大的改变。
中国移动支付于2010年前后开始蓬勃发展,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相继推广,在过去10年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支付行业格局,用户、商户、收单机构与银行间模式及利益分配也相对稳固。上述研究员认为,目前还未看到可能彻底改变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的苗头。
近年我国现金使用量逐渐减少,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开展的中国支付日记账调查显示,手机支付的交易笔数、金额占比分别为66%和59%,现金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23%和16%,银行卡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为7%和23%,另有46%的被调查者在调查期间未发生现金交易。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无法扭转的态势。而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普及,除了可以更加安全高效地改善零售移动支付的体验,也会进一步丰富目前我国现有的移动支付行业生态。上述电商平台人士就认为,数字人民币归根到底是一种新型的法定货币,其无论基于数字人民币App这类软钱包,抑或是未来其他硬钱包,它的根本依然是“钱”本身,与其他第三方平台和工具并无冲突而是相辅相成。
不过,随着这一轮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加速度”,已近乎固化的移动支付行业模式或将迎来新的机遇和变化。上述支付行业研究员就认为,随着数字人民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用户习惯进一步培养,在服务互联互通等多方面,移动支付行业或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