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电信互不侵犯话音刚落 裂痕乍起的背后谁在玩心机
《IT时代周刊》记者/李 林(发自北京)
在运营商之间,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只有勾心斗角的竞争!
农历春节刚过,网通和电信也许是看到多年来两者相互之间的竞争对己伤害太深,终于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签署了一份让业界目瞪口呆的协议。根据协议,从2007年3月1日开始,双方互不进入对方领地发展新用户。
但协议刚刚生效还没一个星期,就让人对这份协议的有效性到底有多少表示怀疑。3月8日,消息人士向《IT时代周刊》透露,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签署互不侵犯协议后,中国网通又在内部制定一个《关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合作协议)的应对措施》,在保护自己资源的同时,抢夺、策反电信客户。不过,网通对此声明,集团根本没有下发过这一文件。
协议生效才刚刚一个星期,为何就出现这么大的变故?里面到底存在什么猫腻?
裂缝
网通的这份应对措施,分为网通南方分公司的应对措施和网通北方分公司的应对措施。本刊记者看到,网通在文件中要求南方分公司在大客户名单交换时,注意保护一些客户。“通信运营商(含各类基础通信运营商)、各类ISP、各类代理商”原则上不列入交换名单,而把“近3个月电信或其他运营商策反我方的政企客户”等写入交换名单。
此外,还要“大力推广4006业务及宽视界、广域语音虚拟网、ICT等新业务,将此类客户作为集团公司南方战略转型的标杆客户,在实现2007年创新发展目标同时积极监督中国电信,不能让当地电信公司抢夺此类用户。”
除了上面的规定外,南方网通还要求 :“对于北方网通发起并落地至南方的电路,如南方电信不能提供介入或实现周期较长,网通南方分公司要全力以赴实现客户保障。”并且要统一宣传口径。“南方公司要落实大客户回访工作,及时掌握客户信息和客户动态,做好客户宣传。”
而北方网通公司的应对措施则是:“北方各省公司大客户部门要组织专人对电信提供省内的本地网客户名单进行认真核实;详细梳理近期即将举行招投标项目的客户名单和项目情况,严防客户、项目流失;利用好互联互通的手段,严格控制北方新用户、新业务的流失;在双方协议精神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好原电信大客户的服务工作。”
对于网通的这份应对措施,中国电信也是摸不着头脑。事情曝光后,网通再也坐不住了,在3月9日对外发表正式声明,称“网通从未发过此文件及类似文件”。
在这份声明中,网通集团新闻处称,中国网通从未下发过《关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合作协议>的应对措施》及类似文件;中国网通对无论何人、出于何种动机炮制和散播此类不实传闻,表示谴责;中国网通将一如既往,忠实履行自己的承诺,竭尽全力为亿万用户做好通信服务工作,以优质服务回报社会和人民。
事情到此好像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事情真的结束了吗?
合作乃权宜之策
2007年2月26日,中国电信的法定代表人王晓初和同为中国网通法定代表人的张春江,也许是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互竞争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双双在谈判桌前签订了一份“互不侵犯”的协议。
2家公司承诺,“在传统的业务层面,双方原则上在对方的领地不再加大投入”。 这意味着,网通在南方不再拓展固定电话业务,而电信在北方诸省也不再投入新的固定电话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双方在对方的地盘上将改“攻”为“守”。
众所周知,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电信体制改革方案》,重组固网运营商,意在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间引入竞争,提高两者的经营能力,加速电信行业市场化。但事实是,两者之间的竞争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相互之间互联而不互通的情形更让消费者恼火,另外随着移动运营商的强势崛起,网通和电信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从市场竞争来看,固网是典型的圈地竞争,新进入者劣势非常明显,仅本身的建网价格就让新进入者吃不消,整体投资非常大。自从2002年南北分家之后,两大固网运营商就为了进入对方市场“打”得不可开交。长期的“内战”,不仅造成了大量重复性建设,还进一步削弱了运营商本身的品牌效应。
固网运营商更不愿看到的是,移动业务正大把大把地吞并原属于自己的地盘。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数量突破4.6亿,而且增速会更加迅猛。与此同时,固定电话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却不断放缓,曾经风光无限的小灵通业务也不例外,整个固定电话市场的萎缩趋势非常明显。
从2004年开始,固网市场就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的现象。而近几年,移动对固话的替代效应明显,2006年,中国移动每月新增用户400多万户,中国联通新增用户也在100多万户,移动用户全年新增用户达到了6767万户;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去年新增用户只有1736万户。
签订合作协议,承诺今后在传统业务方面互不进入对方领域,可以降低双方的竞争成本,从而增强抵抗移动通信冲击的能力。双方在各自领地内的“偃旗息鼓”,能有效控制成本。
现在,电信和网通在对方领地的投资相应大幅削减。该协议强制性规定,2007年中国电信北方10省(区、市)投资预算不超过30亿元,收入预算不超过55亿元;中国网通南方21省(区、市)投资预算不超过70亿元,收入预算不超过105亿元。
对此,网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球固话运营商都在减少固网投资,而国内运营商却在为恶性竞争盲目投资,签署该协议的目的是“不搞恶性竞争”,保护固话运营商的利益。
“两大运营商的此次合作,是纯属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分析人士指出,即便两大固网巨头不联手合作,也会面临来自移动电话的替代竞争。目前,他们在对方领域增加新的投资几乎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严重亏损,捉对激烈厮杀已经没有利益驱动的积极性,相反,两大运营商有着较大的合作空间。
翻脸是必然
网通电信私下“化干戈为玉帛”,意味着固话运营商在控制自身成本,联合对抗移动运营商的挤压。只是没想到,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太多意外。
事实上,这次电信与网通的合作,虽然有利于两者尽快从固话市场竞争中抽身转向移动通信市场,获取新的利润空间,但并不意味着电信网通之间的合作能顺利延续。
4年前,电信和网通也签订了一个互联互通的协议。但结果呢?今天也没让人看到电信和网通之间能真正互联互通。
电信雄霸南方,在北方却是小运营商,与此相反,网通雄踞北方,在南方却是小运营商,彼此要想在对方地盘上开展业务,可说是举步维艰,经常因为网间互联障碍而造成客户流失,最终把用户推向了移动运营商,不仅影响了各自的营业收入,更重要的是品牌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联而不通对两大运营商来说是“损人不利己”,那么为何互联互通之路如此难走呢?这中间其实是利益在作怪。两大运营商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如何取得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即使运用行政高压手段取得了进展也只是表面的。
今年初,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高层领导在香港世界电信展上表示,两家将肯定获得3G移动牌照。实际上,中国电信不仅在今年初成立了移动部门,而且在一些省市,中国电信已经开始让小灵通全省漫游,而此前没有获得移动牌照的固网运营商是被严禁这样做的。
随着3G发牌的临近,网通和电信虽然在名义上是合作,但并不表示两者心中不存在私心。假如有一方获得全业务运营的牌照,那对另一方来说就是灾难。所以,网通在“合作”时暗中设防,防止资源流失,也是给自己预留一条后路。对于电信来说,也是一样。
中国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育民表示,“现在以高成本的方式进入对方领地,无利可图,作为上市公司当然要采取更经济的办法。”王育民指出,这一做法是暂时行为,而不是长远行为,如果考虑到未来3G牌照发放的方式以及运营商全业务经营等因素,“有利可图时还可以再进入对方市场”。
而来自信产部的消息显示,2007年电信改革的重点是以启动3G发展为契机,优化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但要通过深化电信体制改革,逐步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电信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最先要解决的就是电信市场竞争结构的问题。
影响和制约电信业发展的深层矛盾是什么?从固网领域看,不是电信与网通的互相渗透,恰恰是双方的竞争受困于各自的垄断。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都是一方当关,对方莫开,根源是原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垄断局面,实在难以突破。
所以,优化电信市场竞争结构,绝不能把双方简单地捏合到一起,从而取消竞争,必须从电信管理体制上入手,解决影响和制约良性竞争的深层矛盾。那就是,动摇垄断者的垄断根基,让电信运营商在同一游戏规则内充分竞争,让不同的电信业务在同一市场上充分竞争。
基于这样一个改革目标,再看电信与网通的“合作”,就只能是一场违背市场竞争规律的游戏而已。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这样的攻守同盟是靠不住的,各怀鬼胎,各谋其利,乃是必然。只要还是两家分别核算的公司,就不可避免竞争,而分手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