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9日开始,北京遭遇连续强降雨;30日夜间,受暴雨影响,房山区和门头沟区部分基站退服,多个乡镇村庄陷入断网失联。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北京移动)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救灾抢险、恢复通信工作,但受困于山区多处公路桥梁被冲垮坍塌,光缆受损,短期内难以修复,往往是应急通信车已经开到山脚,抢险队员们却只能望山兴叹,一筹莫展。
8月1日晚,位于北京移动菜市口通信枢纽楼的防汛作战指挥部灯火通明,一场关于如何抢通山区断网乡镇的通信网络、尽快恢复信号的讨论正进行得火热:
“没有电,没有路,应急车根本上不去,怎么办?”
“车不能上就用人力背!用咱们的‘小背包站’!”网络部通信保障经理熊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看可以试试!‘小背包站’轻便,又自带电池,到了就能开,这种时候确实能派上用场。”网络部副总经理庞巍表示同意。
这个“小背包站”说的就是近年来的新兴设备“微型卫星背包站”,它集高通量卫星站、基站和Wi-Fi于一身,自备大容量电池,体积小、速率高、易运输、自开通,除基本通话功能外还可有效支撑视频和互联网接入,特别适用于“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
方案一拍即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把“小背包站”运到乡镇?虽然被叫做“微型卫星背包站”,但“微型”也只是相对传统基站和应急车而言,实际上背包单体重量就有20多公斤,背着它在急流险滩、处处风险的山路上跋涉绝不轻松。然而汛情就是命令,保通信就是就保生命,8月2日,北京移动紧急调配了25台“微型卫星背包站”,并迫于条件限制,最终确定了“车辆+人力”的运送方式——有路的地方尽量使用车辆,实在到了没有路的境地,就由抢险突击队员“肩扛手提”随身携带,将“小背包站”一个个送上去!
“送上去”意味着执行任务的突击队员们要沿着泥泞山路,每天在山区负重徒步十余公里,还要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风险。任务在前,房山区和门头沟区紧急征调了一批精英突击队员,不少员工主动请缨要求奔赴一线。临行前,北京移动召开了紧急动员会,李长空副总经理亲临会场,特别强调希望突击队员们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快速、投入一切可能资源,尽早恢复“孤岛”乡镇的通信服务,解决当地百姓的通信难题。队员代表表示,一定牢记领导的殷殷嘱托,不负使命,尽全力克服困难,将每一台“小背包站”都送到指定地点。
3日,北京移动抢险突击队一早出发,先乘坐火车、后乘坐拖拉机,再徒步1.5公里,历时3个多小时将两台“小背包站”送到房山区十渡镇。
4日,由于道路损毁严重,另一只抢险突击队不得不驱车绕行河北,再背着“小背包站”步行5公里赶到房山区蒲洼乡。在此后的7天里,这台珍贵的“小背包站”成为了当地唯一的通信工具。
4日,在跟随解放军部队在山间徒步近4小时后,突击队员们背着“小背包站”到达南窖乡乡政府。这是南窖乡通信中断数日后迎来的第一支通信抢险队伍,乡长和当地居民都激动不已,一个半小时后“小背包站”开通,周围乡亲们纷纷拿出手机边抹着眼泪边拨通外界亲友号码报平安:“移动公司送来了信号!”“我们都好着呢,没事,有水有电,放心吧!不用进来看我们”。
从8月3日到8日,“小背包站”随着抢险突击队,将百姓们急需的手机信号送到一个个乡镇和村庄,解决“打不通电话”的燃眉之急。身为十渡人的北京移动抢险专家赵天琦,这些天带着四名河南移动支援北京的突击队员,一直在各个乡镇之间奔波,“我们除了背包,还随身带了一些充好电的充电宝给当地人,这都是当下最紧缺的物资。”回忆起突击队出现在村口时,受到的“热烈欢迎”,赵师傅笑容里带着感慨,“太热情了,背包电池用光后,村里人把唯一一台柴油发电机借给了我们,他们太需要跟外面联系了。”
据统计,截至8月8日,北京移动“小背包站”已经先后为房山十渡镇、蒲洼乡、史家营乡,门头沟雁翅镇、清水镇等20多处断网断联的“孤岛”乡镇村庄送去了紧急通信网络,不仅帮助当地居民与外界亲友取得了联系,还为当地政府机关指挥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
8月8日凌晨,在北京移动多个部门的联合努力下,“小背包站”更创新性地突破单体站模式,在无光纤传输的情况下通过卫星链路成功开通宏蜂窝基站,既解决了传输问题,又发挥了宏站覆盖远、容量大优势,能为更多群众提供正常语音和上网服务。目前北京移动已通过这种方式成功恢复了门头沟艽园、西落坡和南港等周边5个行政村,以及房山区西庄村、西河村等周边4个行政村的移动通信服务。“小背包站”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后续抢险工作将更加灵活、具备更多可能。可以说,“小背包站”虽然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抢险救灾,却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全北京市乡镇一级的移动通信服务已经全面恢复,深入细致的修复工作仍在继续,“小背包站”也还在抢险一线发挥作用。北京移动表示,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拓展“小背包站”的功能用途,使其在后续的灾后重建以及网络发展的更多场景中得到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