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易欢)近年来,随着网络强国建设的持续大力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构成的“双千兆”网络,既是宽带网络演进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和承载数字底座,正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和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基石。当下,5G、千兆光网提速提质齐头并进,千兆时代下的基础电信企业肩负新使命,迎接新挑战。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透露,目前我国千兆光网的建设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已建成110个千兆城市,占全国所有地级市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千兆光网应用正加速渗透千行百业,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敖立指出,千兆光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PON、FTTR、Wi-Fi等关键技术。
千兆网络能力已全面覆盖
据悉,目前千兆网络能力已全面覆盖,截止2023年6月,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已达2029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已实现“市市通千兆”,千兆光网网络规模和覆盖水平全球第一。
用户水平也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6月,千兆及以上宽带用户达1.28亿户,比上年末净增3612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0.8%。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5.79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4.2%。用户网络体验快速增强,家庭户均接入带宽达397.2Mbps/户,处于全球前列。
与此同时,千兆光网应用正加速渗透千行百业,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信息消费快速扩大,行业应用水平不断拓展,初步统计,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已覆盖50%以上的国民经济大类。
关键技术支撑千兆光网建设发展
在敖立看来:“千兆光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PON、FTTR、Wi-Fi等关键技术”。目前几项关键技术中,50G-PON标准已成熟步入应用,超高速率PON标准化预研也已启动,预计2027年50G PON规模部署。
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德朝也认为,50G PON是下一代PON的主流技术,当前50G PON国际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正处于样机研发阶段。“50G PON系统相比10G GPON,除了带宽提升外,还需围绕低时延和网络切片等维度,构建50G PON综合业务承载能力,丰富光接入网应用场景,协同推进产业进一步成熟。”
FTTR首个国际标准ITU-T G.9940(G.fin-SA)FTTR架构标准获得通过,行标“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络联网技术要求光纤到房间总体”完成报批,家庭光纤网络业务迎来迅猛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千兆宽带网业端协同发展理念,中国移动提出Combo FTTR技术方案,1代FTTR系统可支持按需随选接入2代PON局端,满足用户无感持续升级带宽。中国移动已基于光层OAM实现对Combo FTTR上联接口的工作模式远程管控,支持按需动态调整。并且,Combo FTTR器件产业链较成熟,可以复用Combo OLT、GPON及10G PON BOSA产业链。
“PON+FTTR分层联动,通过在OLT部署智能板,可以提升PON和FTTR智能协同深度,构建千兆固网大数据底座和算力节点,拓展千兆固网智能化能力及应用,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处理及网络协同优化。” 张德朝介绍称。
Wi-Fi技术已经演进到Wi-Fi 7时代,可提供高达30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5ms的网络延迟、更强的网络可靠性和更多的终端接入数量。基于速率、时延和连接容量等方面的优势,Wi-Fi 7被期望应用在扩展现实(XR)、元宇宙、社交游戏和边缘计算等高速、超低时延应用场景,将加快超清视频流媒体与超清视频社交普及进程。
千兆光网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中央、地方政策指引下,千兆光网发展迅速,社会各界对千兆光网的认知度快速提高。去年以来,我国千兆光网建设全面提速,赋能数字经济效应更是日渐凸显。目前我国垂直行业千兆光网主流技术主要为工业PON 和FTTR-B。
在垂直行业采用工业PON技术作为互联工业制造企业生产要素的网络技术,提供大带宽、低时延的网络,承载上层各类数字化应用的海量数据。工业PON除具有传统PON系统的功能外,还支持可靠性保障、网络切片、多协议兼容、智能运维、低时延确定性、边缘计算、远程供电、融合组网等典型技术,为工业企业提供高性能的网络基础设施。
敖立表示:“目前,工业PON应用场景已日益广泛与成熟。在生产协同智能化平台、数字化生产调度、机器视觉、智能化仓储物流等场景都有应用。”不仅如此,中国信通院协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头部设备商华为、中兴、烽火,以及终端企业小米等联合编制了千兆光网建设指南白皮书,以便指导工业制造企业工业PON网络建设。
垂直行业的第二大千兆光网主流技术是FTTR-B。FTTR-B技术具备资源复用、极速体验、部署便捷、极智运维和绿色节能五大优势。据敖立介绍,为加速企宽发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推出FTTR-B全光组网业务。目前发展规模已达到10万FTTR-B用户。应用场景覆盖餐饮酒楼、商务办公、休闲娱乐、连锁零售、直播企业、教培机构、基层政务、泛宿舍、智慧社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