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芳:迎接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专题: 中国移动 无线

  2007年4月3日—4日,以“融合·创新”为主题的《2007全球NGN高峰论坛》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固定移动融合、运营商的NGN技术测试和网络推进实例、IMS的网络定位和业务应用、三网融合、IPTV的挑战和机遇等内容,全面解读了全球电信运营商的融合和创新策略、中国NGN产业的发展和管制政策、国际NGN标准最新进展和热点技术应用等倍受关注的主题。以下是中国移动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李默芳的演讲实录。


  李默芳:大家早上好!我想也来谈谈面对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谈一下,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想先谈谈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应该是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早就有,为什么说现在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呢?我认为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源,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来利用这些信息作为一种资源。ICT技术是一种通用型的技术,能够称得起通用型技术的并不是很多的,像蒸汽机,曾经带来了工业的大革命,还有电,电一直到现在,虽然有了一两百年的历史,但是电的应用现在仍然是在进行当中。也就是说通用型的技术是能够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的技术才能称得起是通用型的技术,ICT技术就属于一种通用型的技术。

  什么叫信息化呢?有人把信息化定义成是由ICT驱动的经济与社会的变革。我自己还是比较同意这个定义的,也就是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现象,而是能够为我们今后几十年、几百年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能够产生一个巨大的影响的这样一个技术。

  我想在中国现在正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提出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我想这样一个发展现代化核工业化的道路应该说是非常非常正确的。

  在这样一种大的形式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来谈三网融合,我觉得应该说这三个网络通信网、互联网和媒体网,也就是广播电视网,这三个网络它们起源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通信是源于窄带的、双向的电话业务,而互联网是计算机互联起来的网络。它最开始提供WWW业务的时候,是提供数据业务为主的,广播电视是源于单向的音频、视频的业务。

  数字化使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0和1表示,虽然三个网络提供的业务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了数字化以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

  刚才很多专家也都谈到了,网络的IP化是加速了三个网业务互相的趋同、互相的融合,加速了三网融合的这样一个进程。现在可以看到,像业务的相互渗透、相互替代已经是非常显现的了。例如像话音业务,不但在通信网可以提供,如果以后有了机顶盒,在网络改造以后,在广播电视的网络里头、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提供话音业务。像IPTV、像电视这样的业务,不但可以在广播电视网里头,也可以在电信网、互联网,也就是说很多业务已经不局限于在自己的网络上实现,而这些网络在业务由于IP化、数字化,业务的表现形式已经趋同了,所以这些网络之间的业务是相互渗透、相互替代,这种变化已经是非常显现的了。

  我觉得整个驱动三网融合应该说用户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驱动,因为用户不是希望一种业务面对一个运营商,面对一种网络,而是希望用一个统一的终端,或者虽然是不同的终端,但是这些可以跟着他能够非常方便的来提供这个业务。所以我想用户的需求应该是三网融合的最根本的需求。

  三个网络是从不同的方向来的,但是他们现在交集业务的互相渗透取代,包括电信和互联网,像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等等都是交集点,像广播和电信业务,像手机电视、IPTV,像广播和互联网,像IPTV、VOD等等业务这都是它们的交集。

  应该说三网的融合也并不是说非常容易的,应该说三网的历史渊源不一样,所以它们有着巨大的差异。通信历来是一个企业,有着100多年传统的企业,是以提供服务来收取费用的这样一种商务模式。而广播在不但是中国,而是在全球,过去都是以政府、以事业单位,是国家拨款,到后面改革逐渐的又以广告来作为它收入的一个主要的来源。因为过去单向的业务,尤其是无线的时候,广播出现不知道谁来接收,所以只能采用这样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最开始,也就是说它的商务模式,大家说的眼球经济,但是随着泡沫的破灭以后,实际上现在是一种混合的盈利模式,在互联网里头既有以提供业务来收取费用的,也有以广告来收取费用的。就是说这三种网络由于历史渊源不同它们的商务模式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自己觉得,它们的管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通信是一个传统的企业,特别是基础的电信运营商是要有需要执照,要有所管制的。广播电视过去都被认为是政府的喉舌,是由国家管控的,而互联网又是一个开放的,它们的监管政策应该说是相差很大的。

  当然不止是商务模式,政策上面的、监管上面的不一样,在技术上面由于他们是不同的层面发展起来的,在技术上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三个网要能够达到所有的业务互相替代都需要改造,像互联网能够做到可控、可管理对它来讲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广播网要能够从单改双,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改造。电信网本身从带宽,如果要想提供广播业务的话,也需要增加很多新的功能,所以在技术上面他们也是有不同的。

  我自己觉得三网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首先有用户需求作为一种主要的驱动。在技术上,随着数字化、随着IP化,因为我觉得在技术上只要有这样的市场技术都是可以去做到的。所以三网融合的主要障碍不是在技术,而是商务模式、政策法规等等。

  我自己觉得作为国家来讲应该是明确信息网络的管制政策,像政府、事业、企业各自的职责和运作的模式,明确哪些是应该控制的、哪些是应该自由竞争的、哪些是应该有控制的放开的。因为我们自己在实际当中也体会,有些竞争是不平等的,因为有些是有管制的,而有些是没有管制的。我们经常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竞争并不是在一个非常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觉得在信息化整个的大潮当中,在三网融合必然的发展趋势情况下,作为政府来讲应该在管制的政策上给予明确。

  所以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渐进的,应该是以政策、法规为先导的。例如刚才韦总也讲到的,像美国有线电视和电信双向的准入,这些政策法规与导向实际上技术很容易跟着很快的发展。

  融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和什么样的挑战呢?我想应该说在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的大环境里头,现在大家都很愿意说蓝海战略,我想融合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机遇,就是跳出了我们原来单一的话音业务,可以走向非常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而且是顺应了整个现在全球信息化的这样一个大的浪潮当中,就给我们很多很多新的机会,因为什么事情想要发展首先得油市场。

  信息化的市场环境融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就是从我们原来单一的电信的能够走到一个整个信息化的大浪潮当中去,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机遇。所以中国移动现在也提出转型,要从移动的通信专家向移动的信息专家转型。

  实际上我们面临着很多很多的挑战,看到市场、看到机遇是很好的,但是要想真的能够抓住机遇也并不是很容易的。我想最大的我们带来的挑战有以下的几的,例如随着三网融合,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的奶酪话音业务的收入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我们也是面对着带宽是不断的增加、但是收入是不断的下降这样一种局面。

  另外发现,进入这么一个信息化,进入多媒体的时代以后,整个价值链延伸了,但是目前还不是能够非常自由的控制整个价值链条,因为原来我们的网络是封闭的,什么都是自己来做,现在一开放也感觉到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挑战。另外也感到,由于我们原来是可控、可管理的,而现在不管是我们网络的质量,因为我们控制的力度是减少了,所以整个不管是网络带宽的控制还是质量的控制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当然网络的安全也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

  这个就是通过一些咨询公司给出来的一些信息,可以看到,像我们受到VOIP,尽管我说的这个VOIP还是互联网上带来的挑战,话音业务的分流。像电信运营商自己也在做VOIP,就是IP的电信网,中国移动已经有70%的长途业务是在IP网络上实现的,但是从其他的网络使我们的长途国际业务都会大幅度的下降。

  另外安全,这也是咨询公司的统计,不管是网络的漏洞还是受攻击都是成几倍的在增长。

  对于移动的电信运营商来讲,我们又有我们自己非常特别的劣势,短版。因为过去移动是要使用频率,频带是比较窄的,所以尤其是最后一百米的接入,这个都是受频率资源的制约是窄带的,不管提供流媒体的业务、视频的业务都会受到一些障碍。

  另外应该说,移动用户转网的成本是最低的,而像固网、像广播电视网络它们用户的黏性要远比我们移动通信高。除了电信网络面临的很多弱势以外,信我们移动通信运营商又面临着很多特殊的短版。

  既然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又有非常好的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样来做呢,我想分几个方面。当然刚才讲了,要真正三网融合实际上政府在管制政策上面应该是政策先行。作为运营商来讲自己能够做的,一个我想就是要真正的研究价值链,要建立新的商务模式。另外要对我们的网络使我们的网络能够逐步的演进来适应这种信息化三网融合的这样一种趋势。我们会面临着很多新的领域,包括产品的开发、业务的运营、业务的管理、新的支撑系统、价值链的整合等等,很多新的问题。

  像商务模式,我们也在分析互联网的商务模式,分析广播网的商务模式,我们觉得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将来以后融合的这样一种业务环境下不可能是一种单一的商务模式,我们要向广播、向互联网学习我们可以通过服务收取费用,也可以作为内容的分成,也可以通过广告这样一些新的商务模式。也就是说商务模式不可能再是单一的,而我们整个应该是以用户他的感觉,而且要兼顾到各种不同的业务刚刚开始历史所形成的习惯,来确定我们一些不同的业务可能要用不同的商务模式来对待。

  在技术、在网络上面我想有这么几个我们应该去努力的,一个是整个网络要能够适应向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整个网络既要适应不同的接入,固定和移动各种不同的接入,要适应多媒体的业务和各种互联网的业务。

  另外,这个网络应该是高度开放的,因为技术仍然是在快速的发展,很多新的技术还会不断的出现,这个网络必须是一种开放的,能够适应新的技术的引入,使用价值链各个方能够很容易的介入。例如刚刚很多专家也提到了,像控制和承载的分离,我自己觉得像控制里头有业务控制,也有承载的控制。像业务网络还会有更多的像业务能力,业务方面要有很多的层面。

  另外,我们自己觉得要通过我们的支撑系统加强对整个网络的可控、可管理。必须要有非常强势的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就是必须在技术上具备这种能力。另外随着整个今后竞争的加剧,也必须走到高品质、低成本这条路上来。

  从整个网络讲,因为按照我们整个来划分这个网络,有接入、有核心网络、有业务网络、有支撑网络、有终端等等几个大的部分。对于我们的移动接入这个部分,我想这个路标也是非常明确的,也是跟着国际整个大潮流向正家高速、更加宽带的这样一种方向发展,更加有效的利用频率资源。

  从整个核心网络我想应该是分层的,应该是更开放的,下面的承载应该是更加宽带、IP化这样的一个承载网络。控制层有业务控制,整个网络的核心网络跟接入不应该是网定的,应该是开放的适应各种各样的,包括宽带的、无线接入的等等。

  在我们的最右面,就是我们的支撑系统应该是全方位的对我们整个网络能够进行管控和支持。

  应该说业务网对我们来讲应该也是一个非常新的东西,是架构在核心网络上面,核心网络是各种各样的接入手段能够自由的接入进来,面对整个的信息化大的浪潮,我们觉得应该在整个业务网应该必须解决的下面几个大的难题,第一个是我们的业务能力部件,应该是能够被共用、被综合利用的,而不是现在一种业务一个业务平台,而应该是能够被任何第三方能够自由的来调用的。

  另外,应该向第三方开放网络的能力,并且有一个非常强的业务管理,像这个图里头黄色部分主要就是通用的业务管理。

  另外,能够支持多种接入。像一些SP并不知道你的网络能力,而用户接入的能力也是各自不相同的。怎么能够网络自动的适配,能够把不同的业务通过不同的通道,可以用不同的接入网络送达到客户。

  另外,必须起到终端的适配,因为在我们的网络上不管是2G的、3G的会长期共存,各种业务能力的新的、老的终端共存,而业务都是跟终端密切相关的,怎么样能够根据终端的能力适配这些业务。

  另外,所有的数据将是我们运营非常强有力的支持,怎么样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为网络运营提供支持。

  同时我们的支撑网络应该说要适应这么多不同的商业模式,要适应这么多不同的业务,这个支撑网络对它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应该不只是对用户的流量、时间、内容,应该根据你商务模式各种各样的要素能够有不同的计费的能力和服务的能力。

  总之,我想在我们向三网融合的过程迈进的时候,应该说有很多的挑战,有很多新的事情要做,但是很多事情要立足于中国移动我们现在网络的优势,因为我们是从移动起家的,以我们自己现在从我们目前网络的起点来往三网融合的步骤走,例如像我们的核心网,通过CM、IMS这样的技术来构建我们固定和移动融合的网络架构。

  像我们的接入网,应该多种多样的,移动应该是我们的最强项,但是像宽带的无线接入,像以后可能的固定接入,像这方面应该依托我们本身的优势来往其他的方面扩展。

  像终端,我想移动的终端从来都是智能的终端,但是这个终端我们要想控制业务还必须以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户端的软件,以这个为一个突破口。

  像业务,就是要把我们现在移动业务的优势想办法要扩展到三网融合的业务上面。例如我们要跟媒体网融合的时候,就应该把我们业务管控腾空的优势充分的发挥,能够使融合更顺利的进行。

  前面谈到中国移动准备做的这些怎么样在我们的技术上面、在我们的网络上面、在我们的商业模式上来适应我们三网融合的趋势。同时我们也是非常重视跟国际合作的,中国移动也跟国际上的一些大的运营商,例如像沃达丰等等这样一些大的运营商共同联合成立了NGMN的组织,来推动下一代网络。这个组织并不是一个做标准的组织,也不是一个运营的组织,它的目标就是想把运营商积累的这些运营经验很好的反映到标准化组织里头,能够使将来的网络更加满足我们市场的需求。

  对于我们网络的各个部分,NGMN也提到了他们的想法。例如对无线接入部分,特别是对移动接入提出了要有好的频谱效率,要有很高的峰值的速率。例如提出来像50兆比的峰值速率、10兆比的平均速率。另外端到端的接续质量应该小于30毫秒,另外提出自主值的网络这样一些概念。

  在核心网络上应该是一个固定移动融合的网络,应该能够简化QoS的实现,能够满足高效的永远在线,要有综合的网管,另外应该是安全的能够支持IPV6、V4的。

  对终端提出了,因为终端的管理、多模终端的要求、用户界面的灵活性,特别提出一个Hub Terminal,任何一个终端可以起到中转其他终端业务的概念。我们也想通过国际的合作,跟运营商的合作,共同对我们下一代的网络能够提出一些市场的需求,跟标准化组织、跟制造商共同的努力能够非常好的过度到下一代的网络,能够适应三网融合的形式。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笑)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YD5GAI”免费领取《中国移动:5G网络AI应用典型场景技术解决方案白皮书
  • 2、回复“5G6G”免费领取《5G_6G毫米波测试技术白皮书-2022_03-21
  • 3、回复“YD6G”免费领取《中国移动:6G至简无线接入网白皮书
  • 4、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5、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6、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7、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8、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