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
很多年以前,当时颇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们头疼于手上拥有成千上万电子邮箱用户,但却都是免费的。他们盘算着怎么把免费的用户变为交费的客户,其中有一个环节很难跨越,那就是支付。
一个邮箱收费不收费倒在其次,更让人纠结的问题是,一个月几块钱的费用,该通过什么方式得以简便支付。于是,就有公司打移动的主意,希望通过移动账单来收取这笔小额费用,方法是:短信订购。设想中的操作是这样的:你发一条包含有你邮箱地址的短信给一个指定号码,于是你到月底就通过移动账单去把这笔费用顺带给付了吧。
这个流程听上去很方便,既方便邮箱服务提供商,也方便用户;而且似乎还开了一个小头,但迅速就被移动自己叫停。当时我在一家网络公司做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送上门去的生意为什么移动不做(每笔费用都是短信的方式,所以移动会拿到一个扣率)。过了好多年,我才了解到,这个问题看上去只是一个买卖的简单流程,但却已经涉及到很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支付”。未经许可,移动是不能做代收费业务的。
其实,通俗点讲,支付业务就是个代收费业务。而所谓代收费,就是消费者付钱之后,第一个收到钱的组织是谁?这个问题很关键,往后推一步,那就是可以做出金融放大效应的事的。银行说到底就是一手进钱(储蓄)一手放钱(贷款或投资)的,资金在里面流动,加上个时间差就会成为资本,而资本,是可以再创造资金(本)的。
这两年移动也在尝试性地做一些类似代收费的工作,比如它推出了手机钱包。这个业务需要用户更换一张专用SIM卡,然后在中国移动签约的商家里进行所谓的刷卡消费。但这个业务的背后不是走移动账单(也就是说,不是到了月底消费者通过交话费的方式来交这些刷卡费用),而是和一张银行卡捆绑。消费者需要往这个卡(账号)里充值,然后再用手机去消费。结果是:似乎很少有消费者愿意这么绕一下,因为移动的签约商户哪里会有银行的多,一张银行卡本来就可以完成的事,何必兜那么大圈子。但移动对这项业务的真正用心则在于:它挤入了支付这个环节。
中国城乡居民每家每户每个月都会收到一些账单,共有的大致就是水煤电这三种公用事业,外加电话费、手机费。水煤电很难再做出文章,但电话费和手机费这两张单据却可以做出很大的文章——特别是手机这一块。
在智能手机诞生以前,手机上产生的费用基本上都和手机有关:话费、短信费,至多有点上网的流量费。智能手机出现后,手机上的费用却成为了因移动而产生的微支付:比如下载一个应用所产生的费用、比如一本电子书的费用、比如给手机网游充值的费用。而这些费用的总和,在未来,超出一个消费者的话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摆在移动运营商面前的,要么就是坐等央行对它代收费的开放——这个显然不能抱太大希望,要么就索性自己干,因为自己做就不叫代收费了。于是中移动推出了Mobile Market,也有新闻说它开始切入电子阅读领域。有时候想想,中移动为什么什么都喜欢自己亲自披挂上阵,这个支付问题,怕是原因之一。坐在那里拿别人收入的佣金,这种事儿很轻松,而且东一个抽头西一个抽头累加起来也是非常庞大的数字,它为何要自讨苦吃呢?
随着移动终端的越来越普及(已经不再仅仅是智能手机了),移动运营商所能看到的金山也就越来越大。如果当年邮电没有分家,邮政旗下那个准金融系统邮政储蓄,将会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便利。但这都已是历史,如今的运营商,特别是在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又拿出新规的局面下,怕是越来越要亲力为之了。
对于移动消费这档子事,商家和消费者都不成问题,需求和供给是放在那里的。倒是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成问题的支付,成了一个最为纠结的问题。现在有很多公司在做移动的第三方支付,期望做出一个移动世界里的支付宝。但这趟水其实很混,因为运营商自己都还没彻底搞定,在这里面混水摸鱼,是需要些一手运营商一手金融系统的左右逢源的本事的。这个难度,比起支付宝只需要一门心思对付金融系统,怕是一倍都不止。
- ←←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 版权申明:部分文章转载或来源于投稿,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 上篇文章:中国移动6省区市总经理换防
- 下篇文章:中国移动新域名10086.cn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