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国移动支付标准的选择有了新的进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透露,为进一步推进移动支付标准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和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等相关单位召开座谈会,专门讨论移动支付的标准问题。这表明跨行业、跨部门合作推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标准制订工作已经开始。
谢雨琦指出,移动支付业务一方面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另外,移动支付作为通信业和金融业融合的新业务也丰富了银行企业、商家和通信运营企业的业务模式。正因为如此,以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以运营商为代表的电信业和其它产业链上下游都非常关注这一业务,并且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
谢雨琦同时指出,在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同时,移动支付产业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研究解决。“最主要的就是移动支付的标准问题,如果标准不统一产业链就难以成规模,成本就降不下来,资源就难谈共享,移动支付业务也就发展不好。”
据了解,目前国内使用的移动支付方案有四大类:基于13.56 兆赫的非接触技术的双界面卡方案;基于13.56兆赫的非接触技术(NFC)方案;基于13.56 兆赫的非接触技术的SD卡方案和基于2.4吉赫的射频识别智能卡(RF-SIM)方案。
在电信业,中国移动在主要发展2.4G标准的同时,也不放弃13.56兆赫标准;中国电信在将13.56兆赫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支持2.4吉赫的应用;中国联通自2006年以来在上海等地分别进行了基于13.56兆赫标准的NFC及双界面智能卡(SIMpass)终端技术方案和基于2.4G标准的RFSIM终端技术方案,但主要以SIMpass为主。除电信运营商之外,银联也推出基于SD卡的支付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产业链各方都想主导移动支付产业链。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移动的2.4吉赫标准与银联的13.6兆赫标准两者之间,谁最终将成为主导国内手机支付的标准仍未有定论。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