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手机资费问题上长期代人受过的局面,可望在今年得到改变。
继固定电话定价权去年下放给电信运营商之后,移动本地电话定价权今年也有望下放。日前,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调整移动本地电话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的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稿,相关部委拟将移动本地电话定价权下放给三大运营商,鼓励它们对这一业务实行单向收费,推动电信资费市场化。分析人士认为,定价权的下放意味着我国移动电话资费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对饱受通话费过贵之苦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
过去几年,移动通信资费的确有所下降,但无法回避的是,每分钟几毛钱的移动通话费依然偏高,这一点从消费者的抱怨声中就不难看出。据统计,去年,我国手机话费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77%,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更是高达15.9%,而国际上这一比例应在1%以下。
垄断定价维系了运营商的暴利,刺激了用户的不满情绪,引得讨伐声一片。面对民愤,之前有运营商出来抱怨,声称定价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曾有相关部委领导对外表示,下调通信资费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在这种“拒绝降资费”的大环境下,即使运营商有意调低资费,也难以迈过政府这道关。也难怪,国内运营商的利润不断创下新高,员工福利更是好得让人眼红,这使得多少人恨自己不是“中国移动”的员工。
因此,客观地说,此次定价权下放的消息,给了手机用户一个利好的预期。尽管这次改革仅是调整了电信资费的价格管理形式,并不涉及具体资费标准的调整,但它关涉到最为敏感的“价格管制”问题,依然是一个进步。毕竟,企业有了定价的自主权,在资费的调降上少了一个碍事的“婆婆”,消费者则多了一份期盼,甚至不少人希望运营商能在抢夺用户的过程中打起价格战。
不过,现在电信市场的竞争已经有些扭曲的成分。电信重组之后,行业内形成了三大运营商相互制衡的格局,但运营商连最起码的定价权都没有,必须在相关部门的条条框框下走路,这种竞争的孱弱性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在不少用户看来,要想每个月的手机资费减掉几块钱,依然希望渺茫。相反,电信运营商会不会为所欲为,通过其他途径“创收”,倒是让他们担心不已。
定价权下放,在垄断行业并不完全就是好事,最典型的就是银行业。银监会放松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制后,国有银行“敛财”手段越来越多:跨行取现收费、跨行查询收费、小额账户收费以及收取年费……以致闹出某储户100元存了10年后仅剩60多元的闹剧。电信业与银行业都是垄断行业,其性质较为相似,倘若运营商效仿银行巨头,那么,手机用户就只有欲哭无泪的份了。
事实上,这次“意见稿”颇有些遮遮掩掩的成分,并未触及最核心的东西——资费能降低多少。这才是用户最关心的实在问题。有电信专家指出,目前移动本地通话费并不高,长途电话和漫游费过高,才是用户反对声最高的。只将移动本地电话定价权交由运营商,显然有点避重就轻,取消漫游费和国内长途费,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用户愿意看到的。
电信行业固话定价权,去年就已经下放给运营商,当时,相关部委表示:放松管制后,固话和小灵通资费有望进一步降低,月租费也有望进一步降低,乃至取消。然而,一年已过,百姓尚未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丁点好处。这也意味着,下放定价权,与通信资费下降,两者间存有联想的空间,但终究完全是两码事。要想这一政策收到实效,政府的强制性政策干预必不可少,比如每年资费按一定的比例下调,对执行不到位的运营商处以重罚,等等。否则,好消息有可能演变成坏消息。
现今,央企与民争利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竞争,强化了运营商垄断同盟形成的可能性。政府寄望通过下放定价权以达到市场的充分竞争,显然是高估了运营商的自控能力。而三大运营商垄断寡头的形成,也减小了它们之间的价格竞争动力。
另外,定价权是否下放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只有允许民营资本以及外资进入,我国的电信市场才能得到充分竞争。在这一点上,印度的经验值得借鉴。目前,印度共有13家运营商,民营资本为主导,电信市场竞争激烈,通信资费全球最低。此外,我国香港仅是700万人口的地区,却有11家固网运营商和6家移动运营商。这反过来也证明,我国越是担心中国电信业孱弱,越对其未来的发展不利。
因此,面对“价格管制”的即将放开,我们不宜太过乐观:一方面,价格放开不等于竞争放开,真正能撼动价格坚冰的,只有开放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政府此次对运营商用了“鼓励”这个词,表明这不是一场彻底的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