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苹果皮”还是“哥窑皮”,类似的中国式创新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皮”的层面,而从根源上创新,才是中国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孙泠
“哥窑皮”再炫,“苹果皮”再酷,它们都只是“皮”,而不是“核”。面对今天中国底层创新、基础创新难以强求的现实,如何真正从发掘消费者需求中发现机遇,体现为产品,并引领应用与实用技术的新趋势,才是“中国式创新”的精髓。
爱国者最近推出的一款便携式数码相机,在某公益拍卖中拍出了令顶级相机望尘莫及的60万元人民币。这款天价卡片机的全名是“爱国者哥窑数码相机”,市场售价 2999元,用于拍卖的限量版相机编号第2010号。哥窑相机的最大卖点,是外壳采用了仿宋代哥窑工艺的冰裂纹路。由于哥窑烧制时每次冰裂的开片程度不可控,产生的纹理也各不相同,所以爱国者为这款相机制定了“用独一无二的哥窑相机,表达独一无二的爱”的营销口号,定位礼品市场,主打亲情牌和感恩牌。爱国者总裁冯军在微博上表示,他将一台哥窑相机送给了自己的母亲,并对母亲说:“妈,您辛苦一辈子,对我的爱是独一无二的。儿子今天送您一台独一无二的哥窑相机,想表达对您独一无二的爱的感恩,以后每当您看到这台独一无二的哥窑相机时,就能感受到儿子对您的这份独一无二的情感。”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哥窑相机代表我的心。冯军对母亲的孝心令人感动,对自己公司产品的热爱令人钦佩,但这段爱的告白实在太用力、太给力、太想突出“独一无二”四个字了,反而产生了绕口令的效果,在微博上引来100多粉丝的调侃。好脾气的冯军没有生气,反而在微博上宣布:谁能找到两台完全一模一样的哥窑相机,就奖励100 万美元。
就在爱国者全力营销哥窑相机的时候,全世界的苹果迷都被一对来自中国河南的兄弟的发明迷住了——潘氏兄弟发明的“苹果皮”外壳能够将一部价值2000多元的iTouch变成售价5000多元的iPhone。这段“MP3变电话”的神奇视频上传到土豆网后,点击率已经超过26万次,被转发13000多次,在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的应用技术论坛上,苹果迷们焦急的互相打听:哪里才能买到苹果皮?
抛开法律、专利、商业开发等后续因素,这件事情的开端更像两个倔犟的中国孩子同史蒂夫·乔布斯开的一个玩笑,但其中透露出的信息片段:痴迷技术的少年天才、完全出于兴趣的研发、地下室中进行的实验、通过互联网自学、求教于开发者社区……都能嗅到其中令人激动的硅谷味道。从70年前的惠普简易车库,到40年前哈佛大学盖茨和鲍尔默的学生宿舍,再到今天潘氏兄弟在深圳郊外的废旧仓库,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创新。遗憾的是“苹果皮”毕竟是“皮”而不是“核”——它只是一个嫁接在苹果 iTouch上的外置通信模块配件。
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日本根植于本国资源匮乏、空间有限的现实,于是开出了精益生产的管理创新之花,把节省资源和空间做到极致;韩国二战后缺乏根本的科技研究基础,于是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产生出一批以代工、模仿起家的世界著名品牌。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上,把创新建立在研究消费者利益和现实需求上无疑是最实际,也是最可能成功的道路。当然,独一无二的相机外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创新,但这种独一无二在产品增值上没有积累,缺乏后续力量。换言之,就是一锤子买卖,难以在此基础上产生递进式发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院长大卫•谢米特雷说过:中国企业不仅要证明自己能生产“为今天”的好产品,还要让产品和创新强烈相关,让消费者觉得,这是能够为其带来“下一个”产品的品牌。也就是说,今天这些产品很优秀,优秀之处能让消费者“理解”,但这是不够的,未来的、更好的产品是要能超出消费者的理解能力。要达到这一层次,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还很漫长。第一步是“不期而遇的惊喜”,让消费者通过某一款产品感知该品牌制造卓越产品的能力;其次是“不间断的强化”,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来强化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印象;第三层次则是“不可替代的期盼”,让消费者追逐、渴盼拥有那些将改变自己生活品质的产品,该品牌的下一代产品总是会产生万众期待的效应。目前大部分中国的电子品牌能做到第一步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苹果无疑已经走到了第三步,它的产品让消费者痴迷,为何痴迷?因为苹果总能提供超越消费者现有理解能力的创新产品,几乎致臻完美。
作为数码相机领域唯一一个民族品牌,爱国者能够在这个市场生存就说明了它内在顽强的生命力,但如果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达到苹果那样的高度,就意味着爱国者不仅需要一个好的营销噱头,还要有一个跨越几代产品的品牌和踏踏实实的持续创新。据说爱国者下一步还将推出“哥窑电纸书”,如果非要以独一无二的外观作为创新点的话,制造钧窑相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钧窑烧制讲究窑变,色彩变化更加迷幻和难以预测,在创新变化上要超过哥窑单纯的碎裂感。
从哥窑皮到苹果皮,中国企业是时候思考一下从“皮”到“核”的跨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