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统一部署下,TD-SCDMA(以下简称TD)三期工程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在各方力量、人员的通力配合下,TD网络建设正以在GSM时代难以想象的建设速度推进。但是,由于工程量巨大、设备成熟度有待提高、站点物业协商难度不断增加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TD网络工程建设遇到了不少难题。湖南移动公司积极面对困难,勇于破解难题,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总结新思路、新经验,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建设投资成本。
宏基站建设
目前,TD设备几乎都采用紧凑型的BBU+RRU方式。宏基站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应用主要集中在室外天馈单元。TD基站采用智能天线,天线面板宽度较大,一方面占用屋面空间较大,另一方面天线面板的加大加深了业主对天线辐射的恐惧感,诸多原因造成TD基站选址和建设困难。湖南移动积极协调城管、园林等城市公共部门,采用路灯杆基站、美化树基站等进行覆盖,改善了覆盖环境,提高了建站进度,经测试,覆盖效果良好。
新型馈线接头盒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TD基站所用的天线是八阵元智能天线,每副天线有9根馈线与RRU相连,这样每个TD扇区就有18个馈线接头。在TD天面馈线施工时,做馈线接头的防水如果使用传统的防水胶布,则施工难度相当大,施工耗时较长,美观度也大大降低,估计每扇区大约需要两小时进行防水处理。湖南移动公司在TD建设中使用馈线接头盒进行馈线接头防水处理,施工时将馈线接头放入馈线接头盒内,再扣上盒盖,每个扇区大约只需20分钟就能完成接头盒安装。因为馈线接头盒采用了灌注“超级凝胶”的技术,所以能达到很好的防水效果。采用此方法,既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又达到了防水的目的,同时还方便今后的维护拆装。
室内覆盖基站建设
目前,BBU单元至RRU单元的光缆连接普遍采用传统的野战光缆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抗拉、抗磨及抗侧压等机械性能方面还存在缺陷,布放野战光缆比较耗时,基本无法满足室内管道安装以及铁塔、管塔等安装应用场景的需求。
对于铁塔、管塔等场景,用传统野战光缆时,一般根据实际配置需要布放多根野战光缆,既增加了施工难度又影响施工进度。此外,铁塔、管塔等施工环境比较恶劣,传统野战光缆布放完成后,都会存在光纤拆断,或者光损耗过大等问题,无法满足开站要求,造成需要更换光纤,延误施工进度,影响开通率。
湖南移动TD工程创新采用的节点分布式光缆设计施工方案,既能应用于无走线架的内管塔、室内管道、土埋等不可见环境,又能应用于铁塔、屋顶、外管塔等可见环境。节点分布式光缆方案主要由光缆接头盒、多芯干式光缆(12芯)、尾纤等部分组成,每个光缆接头盒最大可以输出6路双芯光缆,配合使用单根多芯干式光缆(6路双芯光缆),可以满足宏站三扇区基站的需求。同时,根据需要预留一定的冗余,当某根光缆出现问题时,只需在两头更换接头即可,无需重新布放,大大缩短排障时间,同时有效解决了传统光缆方案在布放、替换方面存在的问题,拓宽了光缆应用思路,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维护难度。
由于目前工程采用BBU+RRU分布式布放,BBU与RRU之间通过光纤传输信号,使得射频拉远距离增大,不仅降低了建网成本,RRU还可以尽可能地靠近天线安装,节约馈线成本,减少馈线损耗,提高输出功率,增加覆盖面积。但是,在室内覆盖应用场景中,通常RRU设备距离机房位置较远,如果RRU设备的电源也按传统方式从BBU机房拉远供电,那么在远距离传输中除了会造成电源线压降过大、电损过高,也增加了电源线的使用成本。湖南移动公司在TD室内覆盖工程创新采用一体化小开关电源ZXDU58就近取电,解决了RRU设备的供电问题。该电源系统具有强大的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可在户外的恶劣环境中使用,系统具有集中监控、电池维护和管理的功能,满足户外型智能无人值守的要求,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整流器变换技术,能充分满足接入网设备、远端交换局、移动通信设备、传输设备、卫星地球站和微波通信设备的供电需求。
微波拉远直放站建设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至今,传输成为制约网络建设的关键因素。以往包括大网(基站)和室内分布(直放站)建设在内,传输方式主要是光纤,但是随着移动通信发展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在3G牌照发放后,传输系统的建设速度已无法满足3G网络建设的进度要求。
微波拉远系统的应用可解决光纤传输面临的问题,降低站点选址的难度,加快建站的速度,将大力促进TD网络的发展,改善用户体验,有助于打造精品TD网络。TD微波拉远系统的原理是利用近端机耦合射频信号,通过近端机内部IDU(室内单元)将射频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再转为微波信号,由微波天线发射出去;在远端,微波天线将接收到的微波信号传输到远端机同时转换成中频信号传输到IDU,IDU将中频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最终,由射频模块将信号放大后进行区域覆盖。微波拉远系统包括微波接入单元(MAU)、微波传输单元(MTU)和微波拉远单元(MRU)。湖南移动在实际应用中适度采用微波拉远系统,降低了选址难度,加快建站速度,提高了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