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现状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于1979年成立,1982年开始提供船舶安全和商务通信服务。海事卫星(Inmarsat)是国际海事组织唯一满足《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公约》规定的遇险安全通信规范的系统,属于远洋船舶强制安装的设备,因此,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该组织于1985年和1989年陆续开放了航空和陆地用户业务,成为世界上唯一为海陆空用户提供全球卫星移动公众通信和遇险安全通信业务的提供者,并改组为国际移动卫星公司。我国为该组织创始成员国,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代表中国加入该组织,并由交通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所属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签署该组织业务协定,成为该组织的中国签字者。由交通部投资建设的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是我国唯一一座国际海事卫星系统地面岸站,担负着国内、国际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任务,是我国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中的主要通信手段。海事卫星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使用L波段,一方面它有最佳的抗雨雪衰减的能力,另一方面,它的频率在全球专门配给海事卫星系统,不会发生干扰,这在全球范围内应急应用上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优势。
海事卫星(Inmarsat)通信系统由海事卫星、地面站、终端组成。目前,海事卫星(Inmarsat)通信系统的4个覆盖区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和大西洋西区,可提供南北纬75°以内的遇险安全通信业务,可以提供海、陆、空全方位的移动卫星通信服务。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的推出,极大的改善了海事、航空领域通信的状况,在陆地上对于满足灾害救助、应急通信、探险等特殊通信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保障作用,因而发展迅速。海事卫星(Inmarsat)支持的通信服务在海事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直拨电话、电传、传真、电子邮件、数据传输、船队管理、船队安全网和紧急状态示位标等;航空领域应用主要包括:驾驶舱话音、数据传输、自动位置与状态报告和旅客直拨电话等;陆地领域应用主要包括:车载、便携卫星电话、传真、数据以及位置报告、电子邮件和车队管理等。同时为海事遇险和陆地应急救助提供优先保障服务。
海事卫星(Inmarsat)经历了连续30年的良性发展,缘起海事安全,延伸到陆地和航空领域,以四代卫星组成的空间网络,体现了最大范围的适用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在移动卫星领域保持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海事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很好地保证了我国船舶海上遇险安全救助的要求,也为海事、航空用户带来商务通信的便捷和解决办法,并作为陆地公众通信网络良好的补充和延伸,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除交通部外,经贸部、国家海洋局、军委总参、新华社、外交部、中办、国防科工委、安全部、公安部、林业部、农业部、国家地震局、水利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家体育总局、民航总局、铁道部、各省交通厅和电信公司等,以及部分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都使用Inmarsat作为其常规、应急或补充性的通信手段。尤其是在应急救灾中发挥突出作用。已经被指定为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中移动平台的通信方式之一。
二、 海事卫星(Inmarsat)在抗灾救灾中发挥的作用
(一) 在应急通信保障方面的作用
海事卫星(Inmarsat)在国家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紧急突发事件中都是救灾一线的基础保障,发挥着应急通信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例如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3年新疆巴楚-喀什、内蒙古以及阿尔及利亚等地震救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2001、2002、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事报道;屡次南极科考、珠峰登山活动;2008年初的南方特大雪灾救助现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抗震救灾等。
在此次史无前例的特大汶川地震灾害中,在震中地区的常规通信手段全部中断。海事卫星(Inmarsat)作为卫星通信系统的一种,以其便捷、可靠、不受当地地面条件影响的特点,在受灾地区成为了主要通信手段,在抗震救灾的指挥联络、新闻信息的传递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用于抗震救灾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二是各种救援队伍直接的救援活动的通信联络与保障;三是灾难现场与外部必要信息管理的各种传递;四是各种新闻媒体和现场及时的采访报道,包括电话连线、传送文稿、照片和视频图像等,凸显了海事卫星通信设备在急、难、险、重等特殊条件和环境下可实现随时随地通信的独特优势。
在这次地震救灾过程中,海事卫星(Inmarsat)通信系统的全球覆盖、全天候、便携、移动、宽带通信的独特作用被广泛认知和高度肯定。例如: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国家地震局、公安部的特警队和消防部队、空降兵部队、总参某部、国家电网,以及新华社、央视、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各大电信运营商等均使用由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提供保障的海事卫星设备进行通信指挥和新闻发布。
正如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断通信的四川汶川最先实现通话是利用海事卫星电话实现的”;“第一支到达震中汶川县城的部队使用海事卫星汇报灾区情况”;“新华社记者使用海事卫星传回汶川县震后的首张照片”。另有中央政府门户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众多网络媒体报道了此次救灾过程中海事卫星的重要作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水运报、中国交通报等都报道了海事卫星在救灾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二) 在新闻媒体通信保障方面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各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间的竞争局面越来越激烈,面对众多的时政、灾害、战争等各种新闻事件,如何培养自己独特的、深入的新闻切入点,进行深入的追踪报道,已经成为众多新闻单位考虑的重点。传统的新闻传输较多采用SNG卫星设备,由于设备较复杂、不易操作,所以需要特别技术人员的专业支持,机动性差,甚至常常受到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无法实现及时进行新闻传送,实效性比较低。海事卫星(Inmarsat)系统以其移动、便捷、高速、可靠的特性,满足了新闻媒体的行业通信需求,尤其是新一代的宽带BGAN业务,其高达492Kbps的传输速率和多种可保障带宽的业务,非常适用于媒体对大量图片、视频传输的需求,已经在媒体界得到了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此次汶川地震期间,在常规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新闻媒体通过海事卫星及时地发回了灾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全国人民了解到灾害现场的情况,如:新华社一线新闻记者全部使用海事卫星设备向总社发布图片、文字等新闻。
(三) 在GMDSS方面的作用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S)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改善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建立新的海上搜救通信程序,并用来进一步完善现行常规海上通信的一套庞大的综合的全球性的通信搜救系统。该系统以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为基础,依靠国际间的协作,组成全球统一的遇险安全通信网,保证以最小的时延自动发送/接收遇险报警,同时为紧急与安全通信提供有效的通信手段。海事卫星(Inmarsat)因其性能稳定可靠,满足GMSDD系统的要求,成为按GMSDD系统要求船舶必配的通信设备,海事卫星是目前唯一被IMO认可的GMSDD卫星通信服务系统。
海事卫星(Inmarsat)具有遇险安全通信功能,其优先级为所有通信中的最高级,其遇险报警的成功率可达99%。当船舶发生遇险事件时,可在第一时间将遇险信息发送至地面接收站,并通过专线通知搜救中心(RCC),RCC可根据船位信息快速调用周围救援船舶和飞机等展开救助行动,从而使得我国海上搜救效率提高到90%以上,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船舶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 在补充常规通信方面的作用
日常情况下,海事卫星(Inmarsat)可以作为常规通信的补充,用于商务服务。它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提供多种通信解决手段,从普通的话音传输、传真、低速数据,短信、电子邮件、FTP到高速的视频传输。应该说,海事卫星(Inmarsat)经过近三十年的运营,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全球移动商业卫星系统,其覆盖范围广、通信手段齐全,尤其适用于远洋的船舶通信,早已成为船舶通信的主流传输手段。同时对于陆地和航空通信,也已成为常规通信的主要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