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DTH 宽带传输 HFC DBS
现时美国与欧洲是世界上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到户(DTH)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居民分布于群岛之间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及面积辽阔的澳大利亚等皆利用直播卫星(DBS即Direct Broadcast Satelite)作为电视广播覆盖全国的手段。
我国明确将通过鑫诺2号卫星提供DTH服务,该星将于2005年发射,它将与鑫诺1号“村村通”广播卫星一起提供DBS等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及DTH服务。预计2006年后,我国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将由几十个增至几百个。
目前楼宇接收DBS之局限
若要接收频率为950~2150MHz的L波段直播卫星服务,目前的做法有两种:(1)用户在家中阳台安装一副0.6~1.2m的小型卫星天线(俗称“小耳朵”),信号通过一根同轴电缆送到卫星接收机进行解调、解码及解密,然后送到电视机;(2)在接收前端用转码器进行接收,将原QPSK调制转变为QAM调制,并调制在多个VHF或UHF载波上,再输入大厦公共电视传输系统(47~860MHz)。
使用方法(1),用户直接通过QPSK机顶盒接收卫星节目信号,可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并可“享受”更多的额外频道(不管是免费或收费),这种方法为欧美及东南亚DBS/DTH运营商所采用;但它存在的问题是:并不是每个用户家中的阳台都可以安装卫星天线,即使可以,若其方向不能对准卫星,就不能接收到卫星信号。至于方法(2),现有各类建筑物,不论单幢、群楼或花园式小区,其电视传输网络系统仅可供传送地面及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因对卫星L-波段信号衰减严重而不适用于直播卫星信号传输,因而只能在前端安装转码器,这就要利用原有窄带网络系统作传输,随着DBS节目的增多,其所占频率资源增大,这对营运商而言是不利的,因为所投入之用户端的设备费用不菲。众所周知,卫星上/下行信号均以QPSK方式调制,现时一般大厦的窄带电视传输网络系统由于高频衰减而不能传输此C或Ku波段下变频后的L波段信号。因而,所附载的QPSK调制信源需通过QAM转码器进行转换,这使得信号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误码等)。而每幢大楼前端皆需大量人员进行安装及日后的维护服务等。以每个前端安装5个QAM转码器[约40个频道]计算,包括天线等材料消耗,需2600美元,10万幢楼宇前端将耗费2.6亿美元!而这仅是用户端的接入前端设备开支,还不包括向每个用户提供一台QAM机顶盒的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仅能接收到DBS/DTH运营商提供的节目信号,对于同一卫星上其它转发器所载带的节目则一概不能接收。
SDTVplus光传输解决方案
以色列Foxcom公司针对上述问题,于6年前在美国市场推出了SDTVplus光传输解决方案,并迅速获得广大DBS/DTH运营商及多种服务运营商(MSO),包括国际机电顾问公司及地产发展商的认可和广泛采用。
SDTVplus的原理拓扑图如图1。SDTVplus系列产品可以构成一种楼宇内深化的先进双向光缆/同轴混合(HFC)系统,它可作为住宅小区的DBS/DTH及有线电视分配网,由于带同轴与光纤两种回传方式,非常适用于交互电视及宽带接入服务。简单地说,所有的信号源,包括CATV、地面电视及广播、闭路电视监控甚至因特网下行数据(通过CMTS),即从54~862MHz频带到DBS/DTH的L波段信号[垂直及水平]均可传输。SDTVplus系列产品的光发射机有CATV和DBS两个输入口,这两个口的输入信号在光发射机内经混合后,被调制成1310nm波长的光输出信号。光发射机有三种型号,分别有4、8、16个光输出口,各个输出口通过一根单模光纤,信号便可透明且无失真地传输至2.5km范围内的各个光接收机。光接收机将接收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后,把射频(RF)信号放大,然后用宽带功分器(分路器)通过同轴电缆分配到每一个住宅的电视/广播输出插口面板(以下简称端口),从而可满足任何建筑类型的楼群及花园小区的需求。
SDTVplus的应用实例
香港机铁站上盖三座塔楼应用
图2所示为香港九龙机铁站上盖(君临天下)三座80层塔楼高档住宅的应用实例。
(1)卫星电视天线接收前端
该前端装有2副天线,分别为4.5m碟形天线及1.2m“小耳朵”天线。前者提供香港电讯局所批准的10个任意的卫星频道节目,计有NHK、Star TV、凤凰卫视、CH-V、Bloomberg、CCTV-4、韩国Arirong TV、德国DW台、西班牙TVE及法国TV5;后者提供DBS/DTH卫星电视接收服务。香港的银河卫视通过IntelSat直播卫星提供的共30路节目(最终为60个),从“小耳朵”的高频头输出L波段QPSK信号直接连到光端机的DBS输入口。而从4.5m的天线下来的10个卫星频道则输入至混合器。
前述10个卫星频道信号由碟形天线接收后,经IRD解调/解码后再输入至860MHz的捷变频邻频前端,调制成10个UHF频率。(未完待续)
摘自《世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