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电视”近日商用,电视终于“移动”了起来
电视机能够塞进牛仔裤的口袋里?当然可以,只要体积够小。主流的电视机是越做越大,现在连103英寸的等离子都冒出来了,但是,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思路正在试探市场——把电视机做小,小到跟收音机一样可以随身携带。
前日,广东省“掌中电视”服务宣布正式商用。与此同时,第一款“掌中电视”终端开始上市,它只有MP4一般大小,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根小天线。
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这样的愿望看起来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人们对随身电视的需求到底有多大呢?它真的能为市场所接受吗?
随时随地看电视
所谓“掌中电视”,实际上叫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它是移动电视的一种,采用无线方式发送电视信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接收。
网络:
据了解,南方传媒2005年即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该项业务牌照。2006年1月,广东省发改委批准南方传媒在珠三角7个地市组网。目前,“掌中电视”一期网络工程已经完成,覆盖了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5个城市,并由此成为网络覆盖面积全国最大、人口最多、目标人群最集中的单频数字广播网。南方传媒方面宣称,日后还将逐步扩大网络覆盖区域,预计今年年底覆盖广东全省。
运营方广东电视移动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国滨介绍说,“掌中电视”采用的是韩国的DAB技术,用户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可以收看到接近于DVD的视频效果,听到相当于CD立体声系统的音质。而且,这种地面数字电视具备很强的移动性,即使在时速150公里的高速状态下,仍然能够稳定、清晰地接收图像画面。
其实,广东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此前都已在广州运营类似的移动电视业务,很多出租车、公交车上都安装了移动电视终端,乘客在坐车的同时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不过,黎国滨透露,这种移动电视主要针对的公共应用,接收终端的屏幕一般在7英寸以上,它与“掌中电视”采用的并非同一种技术。
终端:
而上周,韩国厂商艾利和在中国发布了首款“掌中电视”终端B20。这个小盒子拥有2.4英寸的液晶屏,电池支持4个小时左右的电视播放。实际上,它就是一部内置了移动数字电视芯片的MP4。
与那些安装在出租车内的接收终端相比,这一次的“掌中电视”是把移动电视功能与MP4播放器整合在了一起,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真正地成为了一种个人随身产品,向大众普及也由此成为可能。
严格来说,除了MP4,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有一天只要装上相应的芯片,都可以变成移动电视接收器。
前日,记者在广州天河城外的路演现场看到,十余款“掌中电视”接收终端已经面市。三星、首信、金鹏开发出了可播放“掌中电视”的手机,而艾利和、爱国者则把“掌中电视”整合进了MP4、PMP。此外,笔记本电脑只要在USB接口上插入一个插件,也可以接收“掌中电视”。
首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手机中添加一块韩国进口的接收芯片,大约要增加800元的成本,“等市场做起来了,价格或许能降下来”。
内容:
目前,广州地区的移动电视发展相对较快,已经可以接收到4套节目。
黎国滨透露,稍后,广州地区的节目数量会增加到8套。除了电视节目外,预计在2008年,“掌中电视”还将推出图文广播、股市行情、交通路况等特殊服务,从而体现数字电视的互动特点。
目标从家庭转向个人
在一些专家看来,电视业已经进行了两次革命——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并且长期滞留在彩色电视这阶段。而移动电视可以在各种终端上收看电视节目的新媒体,随时、随地、随意接收,“走到哪看到哪”,因此应该被称为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如此盛誉是否恰当另当别论,不过,“掌中电视”的问世的确实现了电视业一个巨大改变——电视机被装进了裤袋,它不再是一件依附于房子的家电,而是一件个人随身物品。电视从家庭消费向个人消费的转换,的确有一种革命意义。
过往,人们把电视与电脑的竞争,形象地描述为客厅与书房的战争。电脑势力从书房向客厅进军,希望夺取电视的市场,IPTV(网络电视)的出现便是如此,微软也推出了适用于电视机的操作系统。不过,这样的“侵略”似乎并不成功。归根结底,电视还是一种家庭成员共享的家居产品,要把它变成一种与电脑、手机相似的个人物品,既没有必要,也可能激发家庭矛盾。
当电视机的体积被小型化,小到变成个人随身物品,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摆脱了家居环境,个性化成为可能。说到底,这是电视产业向手持终端市场的反向“侵略”。
“第三次革命”能否成功
如今,“掌中电视”商用,电视的第三次革命也迈上了征程。然而,“革命”能否成功,却留下了极大的悬念。
技术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可能。能够在时速150公里的车上观看也罢,像DVD一样清晰也罢,如果没有市场需求,技术创造的只是泡影。
移动电视具有多大市场需求呢?南方传媒聘请了一家专业调研公司在全省进行市场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用户对“掌中电视”期待相当高,高达89%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此项业务。
依据这样的调查,有关方面预计,到今年底,国内移动电视业务的用户数将超过500万。而到2008年底,用户数将达到2560万。
那么,移动电视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呢?且看这样的描述:“时速150公里的疯狂的士上,也能看电视。”“还有11位领导没发言的总结大会上,也能看电视。”“老天,体育台正直播火箭队的比赛,给我台电视!”“Oh no!今天是大结局,来不及赶回家了,有台电视多好!”
类似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却不是一种普遍、经常性的需求。平时随身带着小收音机的,多半是早上出去锻炼身体的老大爷。移动电视能不能摆脱收音机的命运,打进年轻时尚消费人群的阵营呢?
接收终端的品种还不够丰富,节目内容也还比较有限,这些都可能成为移动电视发展的瓶颈。然而,更要命的可能还是经营模式。
目前,广东“掌中电视”服务的收费是每月30元。也就是说,你花2000元买了一部“掌中电视”终端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每月缴纳30元的服务费,没钱了就得买充值卡充值,这跟我们平时使用手机服务是一样的。问题是,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的需求,是否与随时随地打电话一样普遍和强烈?
“掌中电视”的经营模式,差不多是克隆的有线电视,依靠月服务费+广告的方式盈利。黎国滨说,由于刚刚起步,“掌中电视”节目中还没有插播收费广告,“就算收广告费,也得等用户量发展起来再说”。言下之意,如果连服务费都不收,运营“掌中电视”将完全是一项亏本买卖。
不过,移动电视未来如果能跟地面模拟电视一样采取免费模式,只靠广告赚钱,相信普及的可能、普及的速度会快得多。当然,前提是经营者能够扛得住市场培育期的“烧钱”,而且这个过程或许还相当漫长。
链接
移动电视的两种模式
对于移动电视而言,目前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类是广电模式的移动电视,例如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移动地面数字电视,“掌中电视”即是其中之一;另一类是电信模式的移动电视,是一种流媒体技术,一般称作“手机电视”。
广电模式的移动电视采用广播式节目传送,基本不受带宽和流量限制,画面清晰度也很高,与我们平时收看的电视没什么区别。目前其最大的弱点是,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节目,互动性、选择性较弱。
电信模式的移动电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通过定制、点播的方式收看。移动、联通几年前已推出该项服务,但应用还不广泛。除了受牌照因素的影响外,其节目传输受网络带宽的限制很大,预计在3G网络上观看才会更加流畅。同时,这种服务会产生很高的数据流量,费用不菲。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巫伟
(责任编辑: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