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半程演进方式&全面、全程演进方式
下一代网的理念自1997年引入中国以来,在国内自今已经历NGN尝试阶段(1996~1998)和软交换实验阶段(1999~2003),正进入NGN规模部署阶段(2004~2009)和稳定期阶段(2010~),随着NGN的发展,我们对下一代网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一代网从体系结构上必须是开放的分布式架构,从业务上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网络上必须能覆盖从核心到边缘、从有线到无线、从业务网到传送网,从应用环境上必须是多厂家环境,要实现互操作性。简言之,下一代网将是端到端的、演进的、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的技术改进更新;下一代网络的建设将带来业务进一步开放化、核心网络进一步分组化、接入技术进一步多样化和网络设备进一步构件化;同时网络也将进一步演化为业务层、核心交换层和边缘接入层等层面,其中接入层网络作为直接面向用户的网络,可充分体现用户覆盖能力和业务提供能力,是网络投资的重点,随着NGN进入规模部署期,接入层网络采用何种方式向下一代网演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就目前业界在接入层采用的主要两种演进方式——硬叠加思路下的部分、半程演进方式和全融合思路下的全面、全程演进方式做一下探讨和对比。
硬叠加思路下的部分、半程演进方式
语音仍为下一代网络在接入层面提供的主要业务之一,故在上世纪末站在原有PSTN技术的基础上,相关专家及组织自然地提出了硬叠加思路,即背板叠加、板件叠加,通过物理叠加来满足网络的演进和业务的变化,如网络向IP方向演进,就叠加分组处理模块;业务向宽带方向变化,就叠加宽带接入模块等。此硬叠加思路带来了快速性的同时,但还存在明显的不彻底性,在向下一代网络真正演进时,只能实现部分演进——仅用户端完成向AG的演进,局端设备被淘汰;或半程演进——由局端完成业务的分组化,局端设备与NGN网络间采用分组技术,局端设备与用户端设备间仍采用电路技术,完成向半程AG的演进。
全融合思路下的全面、全程演进方式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继变化及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有硬叠加思路带来的投资浪费大、维护量大、新业务支持能力差等不足之处就愈显突出,2002年以港湾为代表的厂家适时提出一种以IP分组交换为基础,基于NGN总架构,背板融合、板件融合的全融合演进思路;此思路下的相应设备形态除兼容原有电路网络的建设模式、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外,还因其本身是NGN设计架构,可直接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功能部件投入网络建设和运营,是真正的全面(指所有设备)、全程(指分组技术全应用,分组业务无缝切换)演进方式。此全面、全程演进方式能满足接入层大规模向下一代演进时,在投资保护、业务发展、工程维护等方面的高要求。局端设备通过支持NO.7、PRI、H.323、MGCP等协议直接完成TG/SG部件功能;用户端设备通过支持H.248、MGCP等协议直接完成AG部件功能,同支持多业务的板件任意比混插、同一板件的宽、窄带业务融合、全程分组化等特性(提高工程简便性和维护方便性、降低演进成本及NGN业务提供成本。
两种思路和方式的对比
硬叠加思路下的部分、半程演进方式和全融合思路下的全面、全程演进方式是接入层向下一代网络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演进方式,出现在不同阶段,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下面就从各自产生影响的主要时间段、技术思路、基本特点、演进特性等方面做简单对比:
接入层的定义决定了其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涉及面最广、投资最大、技术最复杂等特性,正因为以上特性,从协议标准组织、设备厂家到运营商整个产业链均对接入层如何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纵观国内外的实际网络演进实例,不难看出接入层的演进已由原有的打补丁方式——硬叠加思路下的部分、半程演进方式,向彻底的演进方式——全融合思路下的全面、全程演进方式过渡。一种思路,一种演进方式,是否成为相应领域的主流,主要是看其自身的基本思路是否吻合它所在领域的技术发展潮流,同时在正确的基本思路下是否制订了先进的技术架构,是否可简便地完成现阶段到下一代阶段的整体演进,是否可完全实现整个过程的所有业务,只有具备以上全部特征,才能通过实际应用的验证,成为实事的主流。全融合思路下的全面、全程演进方式采用IP分组交换为基础的NGN架构,具备简便演进、整体演进、全业务支持等特性;除兼顾传统网络建设、设备维护、市场经营模式,现阶段可规模发展用户外;还同步下一代网络的技术、业务发展趋势,降低演进难度、演进成本等,真正实现NGN规模部署意图,更符合现阶段接入层网络建设和演进需求,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最主要方式。
----《通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