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互联网的全新盈利模式为开发者打造了一个起点极低的平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由3G技术催生的移动互联网新盈利模式,通过网络开发平台和销售平台聚合了企业、开发者和用户三方,开发者只需要提供有创意、有市场的软件产品,就能够在企业提供的销售平台进行销售,利润分成,甚至还能享受企业的资金、技术支持,这无疑为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现如今,各种手机应用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各个地方开门迎客, Appstore、Ovi、AndroidMarket、天翼空间应用商城、WoStore……移动MM(Mobile Market)只是其中之一。面对如此众多的应用商店,用户该如何选择?哪些应用才能最终打动用户?应用商店如何才能真正黏住客户?
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移动MM的案例。从2009年8月正式上线运营,一年多的时间内,中国移动MM上架产品超过4万,注册开发者超过 100万(含企业开发商和个人开发者),同时,累计用户数突破2500万,月活跃用户超过900万,累积下载量突破7000万次,人气上升之快令人诧异。究其原因,这不仅与其面向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销售的综合商场有关,更离不开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服务和应用销售平台。其中,后者往往被很多“商场开发者”遗忘。
手机用户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对企业而言只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获得的收益也无法让自己满意——应用商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个人开发者的热情。中国移动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为了体现这一特点,中国移动甚至动员终端厂商为个人开发者服务。而且相比于移动梦网、MDO两大平台的合作伙伴更多集中于SP等企业级开发者,中国移动MM的开发门槛更低,将大多数个人开发者纳入合作体系,且个人开发者不需要与中国移动达成类似于SP的合作协议,而开发者社区的建立,以及诸多开发工具与培训体系的支撑,更将开发的技术障碍拉到最小。
MM拥有的数万多个应用中,有诸如手机地图、手机阅读等位列销售榜“TOP×”的大众应用,更多的是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优秀“小众” 应用。而这些“小众”应用的开发几乎都是由MM的注册开发者完成的。MM的产品不是中国移动自己生产、自己来卖,而是让大家来开具体的商店、设置自己的柜台,把好的商品拿出来销售,中国移动则对这个商场实行“统一管理”。正如现代百货公司一样,商场和店面柜台的负责人之间是一种开放共赢的关系。百货公司提供场地、品牌、管理、服务资源,店主生产供货,将自己的产品在这一平台上展示,从而打开销路,双方互利。
其实,自移动MM发布以来,外界的质疑声就从未停止。不少应用开发者直接指出:“如果MM商店的应用卖不出去,开发者自然会逐渐离去。”可喜的是,MM上线以来,不断推出激励手段和相关政策,努力与广大开发者、应用提供商达成“共赢”。今年7月12日,中国移动开发者社区向手机应用软件开发者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倡导开发者使用“先使用后付费”(Try&Buy,简称TB)的计费销售模式。公告中指出,经过前期试用,TB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吸引力的计费模式。在前期使用中MM试点上线了47款TB应用,下载总次数突破30万次,其中部分应用日均下载达300次,远远超过普通收费应用的下载数量,运营效果显著。TB模式的推广不仅成功破除了移动MM发展的根本瓶颈,还让MM彻底摆脱被称为AppStore模仿者的命运。对此,很多业内人士纷纷指出,“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对于提升MM流量、推进MM发展大有帮助。
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移动应用商场(Mobile Market)从一个新生的手机应用平台发展成现在的应用宝库。MM现已拥有 8700款实用软件,超过3000款酷玩游戏,30000多款手机主题,更有近10万本手机图书、逾100万首流行音乐、超过250个节目包。统计数据显示,MM各项运营指标目前正快速增长,其中,应用提交量和开发者数量的月均增幅约为20%,应用下载量和用户数的月均增幅达到40%。MM一直在发展……
一边是MM通过搭建平台迅速壮大,一边是一股青年人的创业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移动MM在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了平衡,通过引导青年人创意,以创意引导需求,以需求引导市场,以市场引导效益,从而实现个人、企业、社会的多方共赢。
中国移动还透露,除大力发展内地市场外,MM业务即将登陆香港市场,打造两岸融合的产业化联盟,并计划于2011年正式推出符合香港本土文化特点的MM应用程式。届时,海外开发者可以通过中国移动香港公司签约加入MM商场的开发者团队,可以直接登录英文版的开发者社区。同时,MM也将与香港地区无线互联通信行业开展多样化的合作。上线一年多来,移动MM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种应用文化,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