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同步传输模式突破IP传输难关

谢向阳

  在构筑多媒体网络时,要面对各种应用在质量和容量方面对网络提出的新需求,这在IP网络中一直是一个难题。DTM(动态同步传输模式)技术在这方面可以派上大用场。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多媒体业务的需求逐渐占据主流。DTM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它能够满足多媒体业务的传输需求,同时又能通过光纤将传统的语音和Internet业务汇聚到统一的平台上。DTM是一种时分复用技术,它扩展和提高了SDH/SONET业务以适应数据通信和多媒体应用的需求。

新一代电路交换

  与包交换相反,电路交换天生就能保证数据的传输,这是由于它能限制突发的数据随意吞噬网络带宽。TDM(时分复用)层工作于包交换和光纤传输之间,对于那些要求严格的话务量,TDM层可提供100%的服务质量。然而传统的TDM技术也有很多缺点,其静态连接的特征使得它不能对资源动态分配,限制了TDM在数据网络上的应用。为了使Internet能有效地支持所有类型的话务量,包括正在快速增长的多媒体业务,新的通信技术必须能够同时具有包交换和电路交换的优点。

  DTM是一种脱胎于电路交换、支持多媒体业务并且能有效传输包交换数据的网络,其中包括IP和以太网话务量以及传统的PBX话务量。但DTM技术根治了传统TDM技术的缺点,使得各种多媒体业务能够可靠地汇聚于同一网络。

DTM与其它技术的互通性

  与SDH/SONET相比,DTM具有一些很重要的优点:通道可以是任意大小,可以是对称或非对称的;数据链路的拓扑结构可以是环形、总线或点对点/网状结构等;通道可以在网络链路间无等级地任意交换,可以构筑大型的网络结构;信令控制端到端信道分配;信道可以是点到多点的,实现了组播。

  DTM技术被ETSI所标准化。这个标准不仅包括DTM本身的特征,还包括与其他技术(例如DWDM、SDH/SONET、PDH和以太网)的互通性。因此,不仅新建的网络可以使用DTM技术,现存的电信和数据网络也可以升级,从而支持多媒体业务组网。

与其他网络的互通性

  为了保护已经投入巨资的基于不同技术的网络设备,新设备与现有设备的互操作性是必不可少的。DTM可运行于裸光纤、DWDM和SDH/SONET之上,使其能与现有传输设备互通。DTM的帧结构可以简单地映射到虚封装中,从而与现存SDH/SONET网络和所有类型的DWDM设备互通。在应用和业务方面,DTM设备可以提供很多标准的接口,例如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T1/E1和DVB-ASI,DTM能为业务提供完全透明的传输层。

支持不同网络业务

  DTM网络为各种类型的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将不同特征的话务量映射到DTM信道上,DTM在具体应用和实际传输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例如,PDH传输与IP包传输有着很大的不同:PDH是一种固定速率的双向业务,对抖动和数据丢失很敏感;而“尽力而为”型的IP话务量则是速率波动的,对抖动不敏感,也能容忍一些数据丢失。

  在DTM网络中,虽然采用同样的物理通道,但不同的话务量被分成了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处理。一般分为两大类业务:流业务(通过网络透明传输)和数据业务(使用包交换汇聚话务量)。

  对于流同步业务,例如PDH(E1/T1)、SDH/SONET和专业SDI BT601视频,DTM从入口到出口提供了一个完全透明的“桥”或“隧道”;对于双向的、对称的话务量,DTM提供双向的、对称的隧道;对于单向的话务量(例如SDI视频),DTM提供一个单向的隧道。信道的大小则根据话务量的各自类型预先定义。另外,运营商可以决定是否对个别业务采用1+1保护。

  对于可靠性和QoS要求较高的流数据业务,例如流式ASI、IP/MPEG视频或需保证的VPN,DTM将建立端到端的单向或双向隧道(IP隧道、以太网隧道或ASI隧道)。与流同步业务预定义带宽的方式不同,流数据业务采取可配置带宽。通过识别端口、IP/以太网/VLAN地址、业务类型或其它类似信息,在隧道边缘进行映射或路由,从而保证这些隧道能被那些有质量需求的话务量独占。

  对于高质量的广播或组播业务,可以建立点对多点隧道。如果是IP组播话务量,则通过使用标准协议,例如IGMP,将IP组播信号映射到“IP over DTM 组播隧道树”上。

  为了汇聚 “尽力而为”型数据流,DTM提供了一种专门的数据业务——IPOD (IP over DTM)。 IPOD是对逻辑的IP连接的紧密集成,特性是:在IP和DTM信道之间的自动地址解析;自动信道分配、自动带宽改变、自动信道拆除;为大文件传输或QoS保证业务建立捷径;使用传统IP路由协议(例如OSPF)进行路由查找。

  DTM的网络管理使之能够适用不同的网络环境——从长距离的骨干网一直到接入网,很多功能既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自动完成。

  DTM网络结合了两种传统技术的优点:借鉴了电路交换的特点,能够为流业务提供高质量的高利用率的传输;借鉴了分组交换的优点,可以有效地传送“尽力而为”型业务并能与目前所有的IP应用互通。

摘自 中国计算机报


微信扫描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扫码关注5G通信官方公众号,免费领取以下5G精品资料
  • 1、回复“YD5GAI”免费领取《中国移动:5G网络AI应用典型场景技术解决方案白皮书
  • 2、回复“5G6G”免费领取《5G_6G毫米波测试技术白皮书-2022_03-21
  • 3、回复“YD6G”免费领取《中国移动:6G至简无线接入网白皮书
  • 4、回复“LTBPS”免费领取《《中国联通5G终端白皮书》
  • 5、回复“ZGDX”免费领取《中国电信5GNTN技术白皮书
  • 6、回复“TXSB”免费领取《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图解
  • 7、回复“YDSL”免费领取《中国移动算力并网白皮书
  • 8、回复“5GX3”免费领取《R1623501-g605G的系统架构1
  • 本周热点本月热点

     

      最热通信招聘

      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技术文章

    最新论坛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