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时代,运营商联合SP商发展增值业务的模式一直为用户所诟病,在3G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增值业务亟待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运营商的转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战略,随着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电信新兴增值业务显现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本报记者 符周顺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增值电信业务年会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表示,去年我国电信增值收入规模突破1000亿,预计未来五年内将超2000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31日,在我国经营电信增值业务的企业共有2063家。
3G构筑增值业务庞大市场
截至5月底,三大运营商3G用户保有量已分别达到3200万户、2209万户以及1967万户;且均保持月新增3G用户超过月新增移动用户50%的水准。以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估算,我国3G用户保有量已突破7000万,渗透率达到8.23%。
3G用户较之其他用户具有稳定的消费能力和较高的忠诚度,特别是对移动业务新应用所能够形成的规模效应,使这部分用户成为运营商进一步发展增值业务的最佳客户群体。业内人士预计,一旦3G渗透率达到10%的规模化应用,移动互联网发展及智能终端应用将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国内三大运营商拓展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头戏。
自今年年初,中移动就开始“削藩”卓望系,押注增值业务。卓望曾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网民在进入互联网社区时注册形成一个互联网ID,并通过的“飞信”、139邮箱和手机号登录使用各种业务。
与此同时,中电信和中联通也不甘示弱。就在今年5月,中联通与中华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拓内地移动增值服务市场。而中电信自接收C网以来,就不断强化固网与移动网的融合,发力增值业务。目前中电信已在全国布局了8个集团增值产品基地,中电信将在这些平台上围绕流量经营,打造丰富的3G应用增值产业链。
3G时代,三大运营商纷纷布局3G增值业务,移动支付、移动搜索、LBS、3G手机报等业务大量涌现,运营商希望通过差异化服务树立竞争优势。
增值业务遭遇运营模式瓶颈
3G意味着增值业务全新时代的开始。拓展增值业务市场,运营商面临着多重压力。一方面,三大运营商内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角逐正日渐升温;另一方面,对外有互联网商,终端厂商等IT巨头虎视眈眈。此外,增值业务本身还面临着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实际上,运营商在进军移动互联网时,很多应用都与互联网企业业务重叠,如内容类的音乐、阅读,通讯类的IM及移动商务等。电信专家陈志刚表示,运营商看到互联网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就想着去模仿。即使产品功能做得比互联网企业更多更好,遇到用户不买账的情况也不少见。
目前整个增值业务价值链的商业模式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原有的基于传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毕竟不能适应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特点。无论是运营商与手机终端商还是运营商与SP及CP等价值链条上任何节点的商业模式都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在话务经营向流量经营转型的时期,运营商自建完整的平台,来挑战业务类型转变具有战略意义。运营商手里有紧纂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如SMS、MMS、语音等可靠的通信服务,用户数据、情境、认证等。如果能够将这些资源有效的整合,为广大有潜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者提供一个便捷的创意实现和价值体现平台,运营商的3G增值业务产业链将成为一个长尾市场。
变用户量为数据流量是关键
随着5月份国内3G用户数突破7000万,国内基础运营、增值服务高低两端开始同时谋变融合通信,而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现有的用户数量变现为数据流量。手机电脑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对于运营商开展的增值业务而言,要将用户量变成有效的数据流,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要利用移动用户资源优势,保证全网畅通以及空间灵活接入的问题。一般来说,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包括操作系统平台、浏览器、输入法、IM等等,这些都已经引发了激烈的争夺战。从搜索引擎到操作系统,谷歌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移动互联网接入口的重要性。
其次,应占据产业链有利位置,充分参与手机终端定制、操作系统设计和增值业务开发等环节。不管是iPhone还是黑莓,甚至Ophone,运营商打移动终端牌,醉翁之意不在酒。将自己的明星产品捆绑销售是一种用途,和合作者进行客户端或软件的下载分成也是一种生财之道,但更大的宝库则在于个人信息数据的挖掘。
再次,运营商还需要根据移动网络特点,打造可管、可控、可查的智能化信息管道,借机向转型远航。腾讯企鹅的崛起成为电信运营商心中永远的痛。这种遗憾,让“管道”成为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忌讳的词。而今天,经营智能化管道已经成为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共识。
运营商要拓展移动互联网增值市场,流量收益其实并不是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真正的盈利点。运营商真正要做到的是不要将自己局限于管道运营商,而应该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