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PRS和CDPD有着极其相似的网络结构和服务方式。
从着眼点上看,二者都是在现有的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上进行必要的软/硬件升级后向用户提供永远在线的分组交换数据服务(虽然也考虑到X.25业务,但实际上主要是IP)。CDPD基于AMPS/DAMPS网络,共用AMPS频率(800MHz),共享AMPS/TDMA网上的一些设备和网络设施;GPRS则基于GSM网络,共用GSM频率(900/1800MHz),共享GSM网络的绝大部分基础设施。
CDPD的标准化工作略微早于GPRS,1993年,美国移动通信公司(AMCI)等八大公司联合推出蜂窝数字分组数据通信(CDPD)系统的技术规范1.0版本,开始在已有的AMPS蜂窝移动电话网上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业务,1995年CDPD系统版本升级至1.1。虽然GPRS早在1992年就开始酝酿,但是直到1998年才基本完成标准制定工作。1996年中国电信总局数据通信局计划启动移动数据通信业务,当时主要可选的系统类型里面,实际上只有CDPD是现实可用的,GPRS尚无标准可言,而另外一些移动分组交换网络如Mobitex(主要由Ericsson研制并生产)、ARDIS(Motorola与IBM合作)及DataTAC(Motorola)等系统,在系统性能、标准化等方面远不如CDPD,所以CDPD其实是当时中国电信移动数据通信系统的唯一选择,1997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和长沙等六城市启动了CDPD网络建设工程。由于当时的移动数据需求并不足够旺盛,同时没有AMPS基础网络的情况下,CDPD的投资略显高昂,所以CDPD在中国及全球的推广并不热烈,应用较为有限。相比之下,随着GSM网络的不断扩容和普及,GSM在全球移动通信行业中的霸主地位日益确定,相应地GPRS标准逐渐得到重视,在标准化程度、兼容性和厂家支持等多方面开始超过 CDPD。
GPRS的标准化工作于1997年(SMG#24)取得重大进展,10月份ETSI发布了GSM02.60 GPRS phase 1 业务描述,次年又有GPRS阶段2及大量的阶段3的相关规范出台(注:此GPRS之Phase与GSM之Phase并非一谈,请读者注意区别)。至此, CDPD与GPRS的前途优劣之比较结果迥异,CDPD朝着自然消亡之路继续(一个现象就是去年www.cdpd.org在它的首页中写出了域名拍卖广告,不知道目前怎样了。),而GPRS成为移动数据通信系统中最大的亮点。(有人说WAP是最大的亮点,我笑笑说那应该是指应用而非网络而言,而且正是由于WAP以超过网络基础承受力的宣传攻势去迎合了互联网的泡沫效应,才导致了各界对当前WAP极度失望的悲惨结果。我不知道www.wapforum.org是否有朝一日也会打出域名拍卖告示?)CDPD、 GPRS与其它几种更早的分组交换移动数据通信系统在标准化受支持程度上的简单比较如右上图所示。关于中国的CDPD运行状况,可以上海邮电移动数据通信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数据通信局的两个CDPD网络作代表,读者可访问其主页。
2. 网络数据处理能力
分别以Nokia的GPRS系统和Lucent的CDPD系统为例,GPRS的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和CDPD的MD-IS(移动数据中介系统)对分组数据的处理能力和随着用户数增加网络扩展能力的比较见下表:
注:在几家典型的GPRS设备中,Ericsson的SGSN系统容量较之Nokia更大,Motorola SGSN的容量则较Nokia小。Lucent之外的其它厂商CDPD系统容量不得而知,未能列出。另:对于上面提及的GPRS容量具体数值,目前各个厂家也仍然在进行扩展,故请以相对的角度作对比。
GPRS扩容方式:初期用户数少和用户密度低时,一个SGSN可以接入30个BSC,一个SGSN的平均吞吐量是:16Mbit/s,可以接入5万用户。随着用户数和用户密度的增加,一个SGSN可以接入10个BSC,每个MSC可以配置一个SGSN,3个SGSN的平均吞吐量是:48Mbit/s可以接入15万用户。通过减少一个SGSN接入的BSC的数量和增加SGSN的数量实现网络扩容。
CDPD扩容方式:一个MD-IS最多可以接入30个MDBS(移动数据基站),每个基站最多可以接入6个 19.2Kbit/s RF信道。随着用户数和用户密度的增加,增加MD-IS接入的PS的数量(最多8个)和基站的数量(最多30个),以及增加每个基站的信道数量(最多6 个)实现网络扩容。
两个系统的扩容方法都是十分方便的。但是GPRS的SGSN的吞吐量远大于CDPD的PS的吞吐量,一个SGSN的吞吐量大约是一个(8个)PS的吞吐量的20倍(2.5倍)。
3. 无线接口和业务能力技术比较
GPRS和CDPD系统的无线基本参数、业务和网络能力及QoS比较见下表:
来源:21IC电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