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间号码携带业务打破了号码段和运营商之间的绑定关系,这对当前的网络选路、管理支撑系统以及第三方服务等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各个系统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造。
截至2009年底,全球约有55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网间号码携带,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移动号码携带。应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这项业务,其技术实现和管制实践都日趋完善。我国目前正在天津、海南两地开展网间移动号码携带业务的现场试验工作。
网间号码携带业务打破了号码段和运营商之间的绑定关系,这对当前的网络选路、管理支撑系统以及第三方服务(如银行代缴话费、行业短信业务)等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各个系统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造。
数据库设置机制
国际上主要的数据库设置机制
实现号码携带后,由于号码段和运营商之间实现了非捆绑的形式,各类电信业务的路由选择都需要获得用户当前所在的运营商数据,而这些动态的数据,必须通过建设号码携带数据库进行记录。数据库的设置方式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1)集中式数据库方式
设立一个为各运营商网络所共用的中央的号码携带数据库以及集中数据管理中心,其中集中数据库保存所有运营商的携转用户信息,所有的携转申请以及相关的管理流程都经过集中数据管理中心,由其进行统一管理和发送。每个运营商各自建有数据库并和集中的数据库同步。集中式数据库方式提供了一个集中的管理中心和数据库,便于公平公正地进行管理,能避免运营商之间直接同步带来的问题。
(2)分布式数据库方式
各个移动运营商设立自己的NPDB,数据库中用户和携转号码信息由各运营商负责保管,运营商之间根据约定的信息将号码携带的数据进行交换,让数据在各数据库之间流通。这种方式不需要为号码携带业务新建集中业务管理系统和数据库,但运营商间纠纷处理成本较高。
我国号码携带数据库设置机制
考虑我国的管理现状,我国号码携带的实施采用集中数据库的方式,整个号码携带系统组网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集中业务管理系统(CSMS:Cen-tralServiceManagementSystem)是全国号码携带业务的管理中心,负责整个号码携带流程的审核和管理。集中号码携带数据库(CNPDB)负责存储全国所有号码携带数据信息。本地业务管理系统(LSMS:LocalServiceManagementSystem)是由运营商建设的,它负责本地号码携带数据库(LNPDB)和本网内网元设备中所有号码携带数据库(NPDB)的数据一致性,当有号码携带数据生效时,接收CSMS的通知,把数据同步到LNPDB和网元设备中的NPDB。业务受理系统(SOA:ServiceOrderAdministration)负责运营商号码携带受理流程的管理并和CSMS交互。
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CSMS和CNPDB由电信研究院建设和运行维护。在现场试验阶段,每个运营商网内的LSMS和SOA都进行了分级设置,在集团层面设置了LSMS和SOA,负责和CSMS进行交互,每个试验地设置一个本地级的LSMS和SOA,负责本地携带数据的存储和携带业务的管理。
路由实现机制
国际上主流的路由实现机制
为了更好地说明号码携带的实现,先定义不同角色的网络。
(1)号码拥有网络:用户号码未发生任何携带前所在的网络,即从号码资源管理部门获得该用户号码的网络;(2)始发网络:发起呼叫的用户当前所在的网络;(3)转转网络:在始发和接收网络之间的网络。
根据网络中确定用户当前所在网络的不同触发机制进行划分,国际上主流的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机制:
(1)发端网络访问机制
该机制是从发端访问号码携带数据库(NPDB)获取路由号码,以确定用户当前所在网络。在这种方式下,用户发起呼叫时,始发网络访问NPDB获得路由号码后,根据路由码将呼叫路由到接收网络。该方式的优点是路由不会有迂回,也不会造成在运营商间的呼叫转接。但是每一个呼叫都需要到数据库去访问。
(2)号码拥有网络访问机制
在这种方式下,号码拥有网络保存有携出的号码信息,并参与呼叫的整个过程。用户发起呼叫时,始发网络首先根据用户号码将呼叫路由到号码拥有网络,由号码拥有网络访问NPDB获得路由号码后,根据路由码将呼叫路由到接收网络。该种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每一个呼叫访问数据库,将呼叫接到号码拥有网络后访问数据库,判断该用户目前是否携出和当前所在的网络。该方案的缺点是呼叫会造成转接,形成路由的迂回。
我国号码携带的网间路由方案
我国网间移动号码携带现场试验期间在选取网间路由方案时,综合分析了我国现网各类业务的网间路由情况、网络架构、管理模式、现场试验期间的号码携带管理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权衡了各运营商的改造成本以及各种方案的利弊,最后分别确定了现场试验期间各类业务的路由方案。
采用始发网络查询的业务包括:移动到移动用户的呼叫、点对点多媒体消息业务。
采用被叫号码拥有网络查询的业务包括:固定到移动的呼叫、点对点短消息业务以及国际来话和来自国际的短消息业务。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来源:通信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