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舒文琼
“物联网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增长十分迅速,截至2011年9月,中国移动(微博)的物联网终端用户已超过1000万户,年均增长率超过80%,远程抄表、车辆管理、电梯卫士等都得到了一定规模的部署。”在本次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副总经理谢志远公布的几个数字让在场听众感到十分振奋。
经过前几年的大热之后,今年以来物联网进入了相对务实的阶段,中国移动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一方面认真思索自身定位和商业模式,平台化运营和做智能管道提供商是中国移动给出的答案。
年底建成全网二维码平台
谢志远介绍,中国移动采用基地模式孵化物联网业务,2010年7月31日,中国移动的物联网基地在重庆成立。目前,中国移动的物联网应用已经渗透到了交通、电力、农业、城市管理、安全、环保、家居等多个领域。
总体而言,物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对于物联网市场的角逐才刚刚开始,为了全面提升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中国移动制定了包括三方面措施的物联网发展策略,分别为搭建运营体系、运营标准产品、拓展行业应用。
就标准化产品来看,虽然物联网应用具有个性化、碎片化的特征,但是很多应用有着相似的业务功能,如果将这些功能开发出标准化的产品,再结合不同的行业特征加以修改,那么就能快速推出面向不同行业的物联网应用。
据悉,中国移动计划开发物联通、宜居通、手机二维码和移动资产管理四个标准化产品。其中,物联通是一种集成了SIM卡和WMMP协议的通信模组,终端设备装载该模组后,即可实现对终端设备的远程管理;移动资产管理通过定位、红外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实现远程物体报警、跟踪、管理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化产品都不是全新的概念,只是中国移动的发展策略较以前有所不同,比如针对二维码业务,中国移动将会在今年12月搭建全网二维码平台,通过广泛吸纳设备商、集成商、超市等,加大二维码业务的推广力度。
在行业应用方面,专家普遍认为行业应用是物联网发展初期的主要突破方向。中国移动瞅准了这一方向,以应用模板形式提炼各行业的物联网典型应用项目形成标准解决方案,已产生了交通、物流、金融、农业、家居等10个行业40余个应用模板。
方向:开放平台+智能管道
在中国移动的三大物联网发展策略中,搭建运营体系体现了中国移动对自己在物联网产业中定位的思考。
中国移动的物联网运营体系包括建设物联网专号专网、建设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和搭建能力开放平台。目前,中国移动已经申请了1亿个物联网专用号码,并建设了物联网专用网络来满足市场需求,其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目前正在建设中,谢志远透露,该平台有望明年第一季度建设完成。
那么,中国移动为什么要建设平台和开放能力?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移动虽然有1000多万的物联网终端用户,但是其中80%~90%都是纯通道型用户,产生的收入十分有限。
运营商在物联网中可以提供单纯的通道、运营平台和具体的业务。单纯提供通道收入微薄,提供具体的业务又不太现实,所以中国移动的可行做法就是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API接口向业务开发商开放业务能力。“有些合作商看重了中国移动的用户规模,想借助我们的用户基础来发展物联网,这种做法不可取,而中国移动又不能深入到具体行业去卖设备和产品,所以提供平台是比较可行的方案。”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数据部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主任童恩表示。中兴M2M规划总部樊万鹏也认为,运营商应该通过提供智能管道以及打造开放平台,实现聚合开放电信能力、互联网能力、物联网能力,从而推动物联网发展的目的。
谢志远介绍,中国移动在建的物联网运营管理平台主要提供终端管理、合作管理、统计分析、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产品孵化等能力,下一步,该平台将与物联网专网专号相结合,提供开放的网络和开放的能力。
不过在谢志远看来,运营管理平台还不是中国移动的终极目标,他认为,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是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对各种能力进行封装和开放,提供可复用的组件,简化业务的开发,这种平台类似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苹果模式”,建立的是物联网领域的开发者社区。
通过云计算实现数据共享
提起物联网,云计算是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在爱立信(微博)方案总监刘轶看来,云计算适合物联网的部署,物联网也需要云计算作为基础。
在他看来,云计算是一种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其推动力来自规模化所带来的经济性,而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正是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的行业应用。此外,云计算提供了虚拟化、可动态扩展和被管理的计算能力,将数据存储、平台和服务汇聚成资源池,而物联网的业务能力需要抽象化、统一化和可扩展的网络设施,通过按需交付的模式提供给垂直用户。云计算将能降低运营商的业务成本,推进物联网快速部署和上线,灵活应对大型应用的开发。总体而言,云计算和物联网具有天然的匹配性。
对于在物联网中引入云计算中国移动也达成了共识。童恩介绍,江苏移动目前正在无锡建立物联网信息中心,希望能够把物联网上的数据采集到信息中心,提供包括存储、共享、获取、查询、加工在内的综合处理能力,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将数据及相关服务提供给需要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