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首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上,专家公布的一项关于上海小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显示:本市小学生的书包里除了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之外,手机、动漫书、游戏机已经荣升为书包族中的重要成员,成为90后儿童“最容易想到”的新玩具。
该调查是全国首次进行的小学生媒介素养调查。调查显示,与小朋友们玩耍(28.1%)是小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最渴望的生活方式,其次是上网(25.5%)与玩电子游戏(17.2%)。专家分析认为,小学生最为喜欢的是“互动性”较强的闲暇生活,而具有互动功能的新媒介正在成为儿童闲暇生活的重要选择,媒介消费已经成为上海小学生除上学与睡觉之外的第三重要消费。
上网、看电视时遇到含有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时,小学生表现得非常被动与无助。当问到“如果遇到你认为的少儿不宜的文字、画面,你会怎么办”时,92.5%选择不看,87.8%的小学生表示这些不良的情节或画面的影响对自己非常不好,10%表示“没影响”。50.8%希望得到家长的指导,16.5%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其次是好朋友的指导为8.6%,24%表示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导。因此,媒介正在成为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对小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76%的小学生也强烈希望获得来自家庭、学校或同伴的指导。
对此,85%的教师和73.4%的家长表示了担忧情绪,56.8%的教师与29.2%的家长对此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家长在对待媒介负面影响时比教师们显得更为自信,那么家长主要采取哪些方法呢?调查的情况是:5.2%的家长与孩子一起看,23.7%找个事由支开孩子,58.4%的家长会换频道,3.5%关电视机,5.8%遮住孩子的眼睛,1.2%的选择引导与沟通。显然,家长最常用的方法是“换频道”,其次是“找个事由支开孩子”,引导与沟通式“事前免疫针”法遭受家长们的冷遇。父母们最常采用的方法可以称作为“屏蔽法”,即尽量减少接触“病菌”,事实上这种温室效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调查还显示,上海的绝大部分学生、老师、家长表示希望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发挥媒介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