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N的出现是光传送网技术发展在通信服务提供商现实的网络和业务环境下的必然结果。最初设想的理想光传送网IPoverWDM方案是IP分组通过简单的封装适配直接架构在智能的光层之上,适配层功能尽量简化,从而被限制在接口信号格式的范围内,然后由统一的控制平面在所有层面上(分组、电路、波长、波带、光纤等)实现最高效率的光纤带宽资源调度。这一目标很早就已明确,但其技术的成熟还有待时日。
PTN作为传送网技术,最低每比特传送成本依然是最核心的要求,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业务环境下,新建PTN层需要解决以下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
——在网络中的定位。PTN应该为L3、L2乃至L1用户提供符合IP流量特征的传送层服务,往下可以构建在各种光、L1、以太网物理层之上。
——承载的业务。PTN应承载以IP为主的各类现有业务,包括以太帧、MPLS(IP)、PDH、FR、ATMVP和VC等。
——网络架构。PTN应该具有分层的网络体系架构,例如划分为段、通道和电路各个层面,每一层的功能定义完善,各层之间的相互接口关系明确清晰,使得网络具有较强的扩展性,适合大规模组网。
——设备形态。PTN需要定义功能具体的设备形态,同时明确各种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便于产品的开发及组建实际网络。
——业务服务质量(QoS)。要求确保IP业务电信级QoS,将SDH和ATM/IP技术中的带宽保证、优先级划分、同步等技术和概念结合起来,实现承载在IP之上的QoS敏感业务的有效传送。
T-MPLS属于分组传送层的数据平面技术,由IETF的MPLS数据平面衍生而来,两者具有相同的标签帧结构以及标签交换和转发机制。T-MPLS根据PTN的要求对MPLS技术要素进行了改善,省去了所有3层功能和对建立连接不利的可选项如标签合并、PHP和ECMP等,增加了新的传送工具与操作定义,对OAM、保护和智能控制平面等功能进行了扩展,例如实现了任意网络段之间的OAM监控和故障定位,包括跨越多个域的端到端网络,并提供连续性检测、错误前向、后向指示、环回和性能检测功能等。
在向PTN演进的过程中,尽管传统TDM业务的比例正逐步减少,但其绝对业务量仍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运营商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如何遏制每比特业务收入的下降也是演进过程中运营商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目前引入PTN最合适的策略是兼顾TDM,从而降低网络的整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