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新方案的非官方解读。“虚拟运营商”即将成为现实,但它又将带来怎样的“乱世”?
1月8日,,在基础运营商的铁幕上,也为民营资本进入觊觎已久的基础电信业务撕开了一个口,“虚拟运营商”由此即将成为现实。
那么,这个口子有多大?
纵观此前多年,民资进入电信业的悬念与争议,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能否自建网络(尤其是驻地网,即从小区到用户家的“最后一公里”)?能否自建品牌?能否直接面向客户收费?能否经营IP语音业务?这4个问题,在这一次的方案里,应该说解决了2个半。依次来看下:
1 自建网络
去年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民资进入的八个重点领域。其中除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外,也包括接入网业务试点和用户驻地网业务,网络托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通信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运维、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等,基站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维等,其中接入网和驻地网的民资开禁也倍受关注。
不过,由于网络安全越来越紧张,运营商业绩每况愈下,网络已经成为它们最后的生命线,一旦放开,运营商的整个战略将受到巨大冲击。所以,主管部委与运营商要想在短期内达成一致意见,解禁民资的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建设,依然并不容易,至少在此次方案中还没有提及。而未来即使工信部力推相关政策出台,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也必将遭遇来自运营商的巨大阻力,同时,由于核心网和传输网仍在运营商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运营商的“高速路”位置也依然稳当。
2 自建品牌
自建品牌这一条,是彻底放开了。
3 直接收费
能否直接面向客户收费,方案里未以文字正式明确,但既然要自建品牌和计费系统,那也是必须放开的。很多人说,这一个口子开得不如想像中大,因为在以前,其实就有很多跟运营商关系好的渠道,在地方偷偷摸摸地挣宽带和IP长途语音的钱。他们有的打着运营商的牌子,有的甚至就自己打个小牌子,也是先做一个计费系统,收取用户的预存费,然后提供业务,最后给运营商的伙伴分账。
但这个看法错了,这个口子其实并不小。现在与过去那些小渠道的主要区别是,虚拟运营商拿到运营商号段后,可以建自己的业务管理和计费系统,这样有什么意义呢?虚拟运营商可以建立一个将用户与运营商完全隔离的生态:以前,即便你微信再好用,没有流量照样没法跑,不管你再怎么打自己的牌子,只要运营商的电话停了,你的业务也都得停;如今,我的用户只要给我交费,就算不给运营商交费,我一样保证你天天可以打电话上网。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生态还必然是在泛IT圈中抽取玩家的,所以它与其他的巨头业务一结合,就可能给整个行业生态带来巨大的震荡。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腾讯拿了牌照并与中移动合作,也出一些自己品牌的手机,未来用户直接用财付通给马化腾充Q币,就可以买到一部带有“腾讯手机号”(实际上是中移动分配给腾讯的号码)的“腾讯手机”,并能在所有有中移动网络的地方打电话上网。而且腾讯可以像中移动的移动梦网一样,给所有在“腾讯网络”中的用户群发短信,甚至建立一个“腾讯梦网”,中移动过去怎么折腾自己的,以后就照着法子折腾其他的SP。
马化腾一直是虚拟运营商第一假想对象,但其实可以多想想其他人拿牌照的情况,比如任正非。大家都知道,运营商的业务管理系统、计费系统这些有多少是华为中兴做的?他们自己组建运营网络,那叫一个熟手。只要以“华为mobile”闪亮落地,用户购买一部华为手机就赠送一张SIM卡,充值再来大优惠,或是其他捆绑销售什么的,一下可以增加多少市场份额,搞死多少手机厂商?华为中兴在国内一直头疼的终端市场化问题,就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以上只是两家可以玩得转的潜在玩家,此外还有太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比如长宽,本来就有自己的宽带网络了,再加上移动牌照,一个新鲜的全业务运营商就此出炉?然后迪信通?淘宝?小米?泰龙?国美?京东?……可以说它像一张白纸,有太多种作画方式。甚至拿到后再创造一个比现在运营商更有竞争力的方式也不无可能,本来现有的商业模式全都是人创造的。
当然,因为制衡、利益关系等等原因,或许到最后,很多大家猜测的巨头都拿不到牌照,反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原来就与运营商关系密切的建设公司或渠道合作公司拿到牌照,也是有可能的。
4 IP语音业务
再说一下IP语音业务的问题。
因为微信等移动即时通讯业务对运营商的冲击,这个领域一直倍受关注。但我个人认为,短时间内,IP语音大规模开禁(此前2010年规定必须有牌照厂商才能经营,但当时只有三大运营商有牌照)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对运营商冲击过大,二是一旦大规模开禁,在现有的技术体系上太难管控,很容易造成以伪造电话进行电信诈骗或社会工程学诈骗等混乱情况的密集出现,但技术趋势又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所以此次有可能借机行缓兵之计——你们不是都拿了虚拟运营牌照了吗?连语音都可以做了,那IP语音当然也就可以经营了嘛,这样经营权自然集中到少数拥有规模用户厂商的手中,也不容易出大问题。所以我个人判断,IP语音未来可能封禁依旧,而且一些不规范的小公司可能还会遭遇更严厉清理。对行业内的大部分公司来说,这不一定是好消息,但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应该算是目前可操作性最强,兼顾各方情况的一个方案。
从整体上来看,新方案在网络和IP语音两个环节上的保留,应该说都是目前国资的底线,对民资开放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而且看得出来,监管层是有意对运营商进行一定的压制,比如限定至少与两家公司进行合作,限定价格,限定服务质量等。这说明工信部在制定方案时,确已进行细致与周全的准备与考虑。
一些值得推敲的细节
不过,这个方案的实际成效,最终取决于执行。其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琢磨,比如以下四点:资源开放程度,价格,质量,牌照数量。
首先,关于资源开放程度。方案要求,运营商“结合码号资源情况,分配连续号码资源或整个号段供转售企业使用”,但这个“结合码号资源情况”还有巨大的操作空间,我想给你就说有,不想给你也可以说没有或者很少,至少我可以在号段上进行控制。一个“888”的号段和一个“914”的号段相差多少,就算外行都看得出来,但一个第三方,又如何知道运营商的号码资源详情?另外,是接全国性的还是接地方性的转售?这个两者之间获得的资源差异也是差若天渊。
其次,关于价格。方案规定,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给予转售企业的批发价格水平,应低于其当地公众市场上同类业务的最优惠零售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具体的价格还是要自己坐下来和运营商谈。但这就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一家运营商在某省接了三家转售,但三家价格可能谈得一样么,我觉得不太可能,但这样它们如何竞争?转售价格是打包算还是按流量算?如果按话音算,转售商是否吃亏,如果按流量算,转售商自己做成IP语音,转手就是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怎么办?而且如果一地的转售商跑到另一地“串货”怎么办?别说不可能,以前运营商内部自己都有人把资费便宜的SIM卡倒到外地卖。全国性的转售商和地方性的转售商之间存在价格差,甚至“串货”情况怎么办?同一家虚拟运营商和几家运营商做接入,怎么处理品牌差异和价格差?等等。
必须说一句,这个问题是只要开放转售就必然存在的市场性问题,不是简单靠一个框架性的开放政策就可以解决的。除了需要合理监管,市场搏杀也会进行天然的优胜劣汰,所以请不要因此吐槽监管部门。只不过,以前只有三家运营商,各自几十个垂直管理的省公司,自己内部都还在努力做统一,业务品牌和资费套餐都曾经乱得一团糟,现在再加上一帮独立的公司,天哪!未来用户将面对的资费混乱情况可以想见。如果有人再学小米雷神或360周英雄来点商业模式大颠覆……只能祝愿消费者们都拥有一双看透重重套餐与促销背后真相的眼睛。
再次,关于质量保障。这一条同样没法确保,三大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说了多少年了,还经常打得你死我活呢。何况虚拟运营商将用户完全屏蔽,甚至有的公司可能本来就是运营商的对头?在政策中有很严的条件措词来规范,不过文件不可能包治一切,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有的是手脚花巧可以做,哥可以慢慢和你玩。
最后,关于牌照数量。方案只规定了转售商的下限,没有规定上限,那会不会最后出现更加崩坏的、意料之外的情形?比如,一下子各地出现无数的“运营商”,这个腾讯,那个国美,这边小米,那边华为,这头天音,那头长宽,这里淘宝,那里京东,然后再加上一堆地方运营商高管的七大姑八大姨成立的,或干实事或狗屁倒灶的各种公司?大家都给运营商交点租子,然后你炒作你的业绩,我运作我的风投,他倒腾他的国有资产,大家乐在其中?
反正开都开放了,那就玩大点儿呗!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其所在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