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新选择:手机下单
“快的打车”闯进都市生活
杭州丰潭路和萍水路的交叉路口,陈伟星已经在这里等了半个多小时。街景未变,他只是看着路边的行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也看着这条大马路上的汽车呼啸而过,只是没有一辆为他停留。半个多小时过去了,终于,他招手迎来了这么长时间以来碰上的第一辆空的。陈伟星打开车门,快速上车,告诉司机目的地后,出租车飞快地向目的地进发。坐在出租车上的陈伟星回想刚刚等车的经过,对于这种变相的时间浪费,他已经习惯到不能再习惯,更是厌烦到不能再厌烦了,而他相信,同样的场景正在杭州这个城市的各处重复不断地上演着。
“是时候改变这种情况了……”他想。
因不便而拥抱变化,因需求而追求创新。“快的打车”,就在泛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伟星日常生活中的打车不便和用车需求之中诞生了。
乘客下单模式缔造者
打车软件早已有之,先有国外的Hailo(英国)、GetTaxi(以色列),又有国内的摇摇找车等。陈伟星萌生做“快的打车”的念头虽不是有意附势,但也与APP市场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在陈伟星打算做“快的打车”之前,他与团队粗略估计了这个市场,“杭州总共12000辆出租车,平均每辆出租车每天接25单,每单20块钱,每天交易额在600万左右。全国类似规模城市约30个,每天交易额约有1.8亿元,按1%的抽成比例看,每天有180万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国外的两款APP——Hailo与GetTaxi先后获得了巨额投资,就这么简单,他们决定动手做这个产品。
2012年6月份,陈伟星带着团队开始研发产品。最初版的“快的打车”和市面上的打车软件形态上十分相似,属于乘客找司机模式——乘客下订单,司机发起请求,乘客找到司机。这样的互动形态繁琐,一直不能让陈伟星满意,也无优势。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们遇上了杭州微信车队的队员,经过交流后陈伟星了解到:“对于司机而言,产品的设计不能有太多选择,必须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改进后,“快的打车”创造了一条主线:乘客下单,信息直接送到司机端口,司机端口铃响,直接抢单,接通乘客。为提升司机的抢单率,让即使在偏远地方的乘客也能打到的,陈伟星根据自己的习惯,设计了加小费叫车的功能,以此来补贴司机“空跑”。
“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如此,新的形态一出,瞬间打破了打车软件彼时的僵局,有了突破性进展。
今天,如果你站在杭州熙熙攘攘的马路旁,打开手机,轻点““快的打车””,事先输入你的名称与手机,接着你只要选择起点和终点,赶时间的话可以加点消费,立即开始打的。接下去,静等你附近的的哥的姐抢单就好了。不出几分钟,一辆空的就如约而至了,你也就省去了空等的烦恼。
显然,模式上的创新让“快的打车”在众多软件中脱颖而出,跑在了同类软件的前头。然而,模式能够被轻易地模仿和抄袭确是不可避免的事实。2012年8月份,在“快的打车”推出最新形态软件之后,乘客下单司机抢单模式以及加小费叫车服务被其他打车软件迅速模仿。一夜之间,打车软件的形态又开始趋同。
借用“快的打车”COO赵冬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魔速”推广瞬间覆盖10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