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丽莎
11家企业终于拿到了工信部颁发的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
奇怪的是,一直以来呼声最高的国美、苏宁并未出现在列,此前与运营商签订协议的20余家企业也缩水至11家。尽管工信部曾声称“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企业都可以获得试点资格”,但看似并不那么简单。
为何只有11家?
12月26日,工信部宣布首批11家企业获得牌照,包括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迪信通、分享在线网络技术等。
此前, 中国联通 、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分别与14家、16家、17家企业签订移动转售合作协议,除去重叠的12家,共有20多家企业与运营商签订协议,为何只有11家试点?
对此,工信部解释,截至发文件时,工信部共收到企业正式提交的申请材料11份(含浙江省本地经营1份),经审查并补充相关材料,11家获批经营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也就是说,正式提交申请材料的企业全部通过了审查。
但是,国美相关人士曾表示,“国美已经于12月份向工信部正式提交了相关申请,目前正在审批中,由于申请企业较多,审批正在正常推进”。
对于国美、苏宁的缺席,业内人士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国美、苏宁的强项是零售渠道,做零售型的虚拟运营商主要倚重价格,利润率低,国美、苏宁对虚拟运营商业务不太感兴趣,不急于加入战团。二是此次只是虚拟运营商试点,工信部并不希望零售巨头参与,巨头的参与很可能只有价格战。 ”
近水楼台
记者发现,此次试点的企业中,传统手机渠道商数量过半。
对此,迪信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虚拟运营商的审批过程与一般的通信业务发牌过程不一样,这些企业先与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才能去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在此情况下,与运营商一直有深入接触的公司,自然更有优势签订协议。同时,运营商也更加清楚这些传统渠道商的内部情况,更容易给出授权。
“传统渠道商在手机销售方面,与运营商SIM卡的销售联系紧密,之前一直做SIM卡销售的企业,比较有优势。 ”上述人士强调。
据了解,获牌的企业可以租用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基于自身品牌的通信服务,包括:短信、话音、流量等重新组合为更灵活的套餐,销售给用户;发售SIM卡;发展增值服务,如语音邮件、短信业务等。
虚拟运营尚待时日
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开启了一个规模约达300亿元的市场。但从短期来看,中国的虚拟运营商要大有作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前有媒体称,运营商按7折左右的价格将短信、流量资费 “批发”给虚拟运营商,短信结算价格7分钱/条,流量120元/G,语音资费0.1元/分钟。
显然,这一价格在三大运营商的资费面前,毫无竞争力。对此,电信分析师付亮对本报记者表示,移动转售商不可能拿到优惠的资费,单纯靠移动转售业务挣差价,只能挣“辛苦钱”,或许还要赔钱,企业应该锁定目标群,推出特色服务,掘第一桶金。
获得牌照后,京东声称,5年内力争成为中国第四大运营商。阿里巴巴集团公关总监顾建兵也对记者表示,企业不想只是纯粹做转售业务,希望通过创新为用户提供服务,但要达成目标并不容易。他还透露,目前已经做了一些套餐设计,将努力成为第一个推出虚拟运营业务的企业。
相比企业的乐观,比特网助理总编曹增光表示担忧,虚拟运营商牌照的颁发,更多的是形式,不会对运营商造成威胁,对企业自身来说也存在鸿沟。
易观分析师黄萌表示认同,“按照国外的经验,虚拟运营商带来的是更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但是在中国市场尚需时日。 ”